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援藏情

阿里日记1.0 | 双向奔赴之行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5日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9月中旬,我随河北法院援藏团队开启了赴阿里的援建交流之旅。在拉萨休整适应了两日后,我们又乘机向西飞行1600多公里才到达阿里。来到西藏,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高原反应,从海拔不足50米的地方一下子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大家都出现了头晕头痛、胸闷乏力的症状,总感觉呼吸不够用,喘不上来气。简单地低头系个鞋带的动作,一起身立刻心跳加速,头晕得要摔倒。

我们援藏团队分成两个小组分赴阿里下辖的县法院开展援助工作。我和其他两名同志第一站去的是措勤县人民法院。措勤在藏语中是大湖的意思,这得名于其境内的扎日南木措。措勤县距离阿里行署驻地噶尔县将近800公里,平均海拔4700多米,比噶尔县还要高400多米。措勤县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县。措勤县法院也被大家戏称为“最高法院”。

去措勤的当天上午11点,措勤县法院办公室主任嘎玛旺曲和司机桑珠来到住处接我们。嘎玛主任是一位藏族姑娘,瘦瘦的,双眼清澈有神。一见面就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桑珠是一位藏族小伙子,中等身材,强壮结实,始终挂着淳朴憨厚的笑容,和大家打过招呼后就忙着往车上装行李。

我们乘车离开噶尔县,一路向东,出于安全考虑,车上还特意准备着一个氧气罐。车子一启动,嘎玛主任就让我们吸上氧气,还拿出一大包甜食,让大家吃东西,说在高原上,多吃点甜的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

车子行驶在317国道、216国道上。道路很窄,刚好够两辆车会车通过。桑珠的驾驶技术娴熟。虽然车子于高山峡谷间一会儿盘旋而上,一会儿顺弯道急转而下,但他总能开得又快又稳。一路上,嘎玛主任热情介绍了藏地的风土人情,还不时提醒我们看窗外的景色,关切地询问大家身体状态。

一开始,我们三个还能被窗外的景色吸引,不停地拿出手机拍照,相互间说笑着。但渐渐地,随着行车时间越来越长,海拔越来越高,这种高原反应叠加长途行车的疲惫使我们变得安静了,各自紧闭着双眼靠在靠背上不语,只在轮换吸氧时,用手碰碰对方,传递着吸管。车子沿216国道行至夏岗江雪山时,海拔已经跃升至5200米,头痛和呼吸急促的感觉更加明显,特别是头上像戴了个东西。我们只能加快彼此轮换吸氧的频率。

当天晚上8点35分,行车九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措勤县法院。一下车,我就体会到什么叫踩在棉花上的感觉——头重脚轻。步子稍微迈大一点,就头晕得想立刻躺下来。所以只能小步缓慢地挪着走,样子就好像做完阑尾炎手术刚下地行走。

措勤县法院罗布郑堆院长早已等候着我们,他热情地上前和我们一一握手问候,并按藏地的礼节献上洁白的哈达。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我们颇受感动。长途乘车的疲惫与不适好像一下子跑掉了,高原反应也似乎减轻了。虽然我们相隔万里,从未谋面,但同为法院人的职业身份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初见却像旧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和措勤县法院的同志们就审判、执行业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把河北法院的工作特色介绍给他们,也了解学习了他们的工作经验。

通过交流,我们对措勤县、措勤县法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措勤县法院包括院长在内的二十七名干警大部分来自内地和西藏的其他地方。他们离家最近的也有近一千公里,每年只能利用休假时间与家人团聚。有时,他们还会因为临时有紧急任务,而主动放弃休假提前返岗。他们不畏高寒的艰苦环境,忍住对亲人的思念,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佑一方百姓,守一方平安。想想这些,我们来到西藏,来到阿里经受的这些困难不值一提。

在青藏高原上,无论是长期援藏干部还是短期交流干部,无论来自内地还是当地,大家始终秉持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作风,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我突然意识到,援藏之旅何尝不是一次双向奔赴,我们带来的是河北法院的先进工作经验,带回的是对自我思想的锻造。(转自:燕赵法苑;作者单位:山海关区法院)


(编辑:李俊)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