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夕生:难忘援藏岁月,想再回去看看
我是恢复考高后的第一批高考生,考上了镇江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金坛县指前小学。1980年夏天,学校全体老师开大会的时候,校长说要在镇江(当时金坛隶属镇江地区)、苏州两个地区招收一些教师代表江苏省去支援西藏。当时的要求是已婚,而且要公办教师,年龄35岁以下。
1980年,李夕生刚到山南地区,在街边拍摄留影。
那个时候正好我符合这个条件。但是我当时在指前小学算是“香饽饽”,听说我要报名,学校领导做我工作,劝我最好不要去。我是铁了心要响应国家的号召,同时为了表明决心,还叫妻子写了一封申请书,支持我的想法。那时,我们刚刚结婚大半年,妻子怀孕6个月。妻子听了我的想法后表示支持。最终我的申请被批准,我告别妻子,去了西藏。
刚到西藏的时候,第一印象感觉特别落后,看不到一座像样的房子。那边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还是土坯的。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丝毫动摇。我被分在山南地区的洛扎县中学,一开始就遇到了高原地区饮食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经过不断尝试,我才慢慢适应。去西藏的两年,我们夫妻之间主要靠书信往来沟通,我基本上是一周一封信,每天日记500字以上。最后,日记积累7本,共有10多万字。
李夕生两年书写7本日记。
在洛扎县中学,我主要有两个任务——教学生语文、培训那里的老师。学生对我们又尊重又崇拜,认为我们是专门过来支援他们的,肯定比当地的老师水平高,就连老师也有这个感觉。有次劈柴火做饭的时候,我一刀劈下去木柴蹦出来,把我左眼睛打坏了,现在看东西还是花的。当时我的眼睛被打得肿起来了,几乎睁不开,所以吃完饭去上课的时候是一只眼睛睁着、一只眼睛闭着的。
1982年8月,我结束了两年的援藏工作,回到金坛。两年多的磨练让我受益匪浅,回来之后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40年过去了,我还经常想起那段岁月。有机会,我还想再去看看……
注:本文有删减
(编辑:谭露婷)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