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援藏情

​援藏情丨从16人到406人,解决“学校没有学生”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文章来源:西藏卫视+微信公众号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直到2019年,西藏的技工教育仍是一片空白。2019年7月15日,屈长江作为北京市第九批援藏人员,带着援建西藏技师学院的使命前往支教。

在临时校区,屈长江指导学生进行三维建模。受访者供图

屈长江在抵达西藏前,没有预料到即将面对的挑战和压力。

2019年7月15日,屈长江和其他支教老师抵达西藏。“我们到了之后,才发现学校刚选完址、奠完基,当时有的只是一片在河边的荒滩。”这也是西藏的技工教育现状,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一片荒芜的滩涂,化作当地技工教育的绿地。

屈长江被选到筹建指挥小组,参与筹划学校的建设。他们采取了边建设边办学的策略,租了一片区域做临时校区。

但租的校区功能不全,没有宿舍楼,也没有职业教育必需的实训室。“职业教育仅有教室是不够的。比如我教的专业是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首先需要电脑和相关软件进行3D建模,或将物体扫描逆向建模,最后还需要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并且要进行后置处理,打磨零件、涂色等。”屈长江说。于是他们又开始自己测量分割场地,按照职业教育所需的模式筹建临时校区。

几乎从零开始筹建两个校区,这还不是最大的挑战。九月开学任务迫在眉睫,招生的难度出乎意料。

预定的招生目标人数是400余人,但八月中旬只招到了16人。“当时整个筹建组都沉默了,这几乎破灭了我们对如期开学的所有期望。”毕竟,没有学生何谈办学?

屈长江曾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做过招生工作,于是临危受命,招生的担子就落在了他的肩上。屈长江坦言:“压力很大,如果没有招到足够的学生,现在想想后果也挺可怕的。”

顶着压力和风险,经过调研,他发现生源少的原因主要在于宣传不够。在技工教育还是新生事物的西藏,“技师学院”是个陌生的名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自治区人社厅协调下,他赴自治区教育厅接洽以获得补录的机会,并组织人员联系西藏各初中、中职学校中没有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毕业生及其家长,宣传自治区的政策和技工教育的优势。

9月15日学校开学,报到学生人数达到406人,招生目标完成。在那紧锣密鼓的40多天里,屈长江放弃了节假日,除了出去开会,基本没有离开过所在的院子,一直忙于繁重的工作。

解决了“学校没有学生”的问题,屈长江觉得这是他此行援藏的最大贡献。

2020年6月,屈长江(中)同即将去实习的学生在临时校区合影。受访者供图

除了招生、就业和日常的学校教学工作,屈长江还负责了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工作。让当地的农牧民掌握实实在在的技能,促进农牧民技能就业、摆脱贫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两年来,他带领部门累计安置就业或者岗位提升近2000人。

“我觉得农牧民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比较粗犷、分散,和当下社会化、组织化的生产模式不太相适应。我们教育的目的其实不光是让他们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改思想,转换观念,习惯以技能就业,技能乐业。”屈长江说。

2021年7月,屈长江(左二)和学生在新校区合影。受访者供图

如今,荒滩不复存在,一个地标性建筑群拔地而起,西藏技师学院已经建成。

“校园很漂亮,从机场去拉萨路上就能看到。”屈长江笑着说,“今年7月,西藏技师学院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祝他们在每一个岗位都能大放异彩,为西藏的建设做出新贡献。扎西德勒!”(注:本文有删减)


(编辑:张群)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