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狮泉河畔,秋天率先到来。走进阿里地区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白杨树已换上金色衣裳,在阳光下格外夺目。最令人惊喜的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温室大棚,里面绿意葱茏,各类蔬果应有尽有,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更是谱写了一曲各族群众团结协作、共同致富的温暖乐章。
“以前冬天吃上新鲜绿叶菜是件奢侈事,菜比肉贵!”说起阿里的大变化,很多人都会说这样一句话。
但如今,“吃不上菜”已经是过去式了。“随时随地都能买到新鲜瓜果蔬菜,品种也很多。最重要的是价格比以前便宜了。”央宗顿了顿又说,“其实,我们阿里并不遥远。现在条件好很多了。”
“菜篮子”的丰富,离不开当地政府与群众的一道努力。占地1000亩的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自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保障阿里地区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无土栽培温室里,水肥一体化系统正有序运转。“园区有172座日光温室、26座拱棚和16座智能联动温室里,主要种植蔬菜、瓜果、食用菌等30余种。另外,还有各类花卉苗木。”噶尔县生态产业园区管理人员刘江介绍,“夏季供应量可以达到本地需求量的40%,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平抑了菜价,丰富了居民的餐桌。”
记者在走访时看到,县城设立了相关蔬菜配送销售点,在减少中间环节的同时,确保消费者所购蔬果新鲜。
园区的意义远不止于生产蔬果,它更是一个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园区采用“公司化经营管理+农牧民承包种植+贫困户打工培训”的运行模式,一方面促进合作社增收,当地农牧民参与分红;另一方面为家庭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增收致富。“还会为农牧民群众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掌握种植技能。”刘江介绍。
班公柳苗圃在风中摇曳,来自不同地方的群众正在一起忙碌。家在日土县的卓玛次仁在园区负责管护。“刚过来的时候,我什么技术都没有。汉族师傅就教我怎么种菜,现在我不仅学会了种植技术,有了收入,还认识了很多朋友。”她告诉记者,“大家一起干活,像一家人一样。”这种“传帮带”的场景在园区比比皆是。园区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大家在一起劳作、收获喜悦。

“我们这儿有陕西的、河北的、日喀则的、阿里的,大家处得非常好。尤其过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可热闹了。”刘江说。
“这套技术节水节肥,还能减少病虫害,种出的蔬菜品质特别好。”他热情地向来自附近村庄的藏族学徒平措传授要领。智能温室的工厂化育苗、新品种的试种推广,不仅提升了园区的科技含量,更通过培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农牧民,提升了他们的劳动技能,拓宽了增收渠道。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园区效益逐年提升。2024年收取租金140万元,为132人发放工资76.1万元,还长期安排了11名环卫和苗圃工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改善,是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切实提升。
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园,这片高原上的“绿洲”,用科技与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更用凝心聚力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在这里,各族兄弟姐妹心连心,共同演奏着高原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动人协奏曲。
(编辑:朗杰拉增)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