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西藏军区“高原戍边模范营”,总有充满诗意的名字令人神往:岗巴,雪山下的村庄;查果拉,鲜花盛开的地方……
其实,这里“雪山下的村庄”贫瘠荒凉,“鲜花盛开的地方”寸草不生。唯一存活的植物,是营区的一片红柳,为这亘古荒原增添了几分生机。
“我们种活了当地第一棵红柳。”营政治教导员尹强介绍,1961年,一支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奉命进驻,在世界屋脊建起营地。60余年斗转星移,该营官兵就像红柳一样,深深扎根在这片高天厚土,在雪山之巅书写着忠诚报国答卷。
营部所在的岗巴县,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平均海拔48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35%,年平均气温零下4摄氏度,全年8级以上的大风200多天。“咱们营最让人动容的就是‘勇士鞋’。”军医蜂雪雁告诉记者,上世纪初,该营有两位战士在执行任务期间,腿部严重冻伤,不得不做了截肢手术。后来,他俩的鞋成为传家宝,被誉为“勇士鞋”,放进营队荣誉室,激励着一代代戍边官兵。
“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誓用忠诚信仰,捍卫祖国边疆。”营长陈祖元铿锵有力的话语,道出了官兵心声。
坚守岗巴12年的田海师,从新兵入伍就来到这里,回忆过往,难忘的经历不胜枚举。
一次,田海师和另外两名战友在巡逻途中突遇暴风雪,连续行军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只能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搭起帐篷,等待雪止。
半夜,愈演愈烈的暴风雪撕扯大地,黑暗中掀翻了帐篷,田海师梦中惊醒,从积雪覆盖中艰难爬出,眼前的一幕让他瞠目结舌:落雪已经半人高,如果再晚一些醒来,3个人就可能被大雪活埋。那晚,田海师和战友不停地铲雪开道,一次次从雪中露出头顶,又一次次没入雪中……
黎明时分,连队也派人往他们的方向挖雪搜索。当两条从大雪中开辟的通道最终汇合时,田海师和战友紧紧相拥,泣不成声。
这次经历,田海师和战友深刻体会了岗巴精神:“没有牺牲不得的己利,没有忍耐不住的寂苦,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一级上士彭绍玮休假一回来,就申请到任务一线去。这个连续7次占榜连队“党员示范岗”的老兵,已经第5次写“血书”申请到一线。常年爬冰卧雪,昼夜观侦,彭绍玮患上了重度雪盲症,左眼黄斑裂孔,几近失明,可面对任务需要,他始终冲锋在前:“离天最近的地方有我在,我是祖国最明亮的眼。”
连长王旭心疼自己的兵,摘下军帽,扭过头抹起眼泪。记者看到,这个“90后”连长,头顶斑驳稀疏,露出锃亮的头皮,完全不像“90后”的模样。
数月前,一条有关“高原战士的发际线”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里面的主人公正是王旭。
在边防坚守的日子里,王旭带领连队官兵“雪山脚下搭帐篷,石头窝里求作为”,参与多项重大任务。2020年年初,在5592建点设哨任务中,他每天的活动轨迹就是“两头黑”,趁黑到位,摸黑归建,有时候在零下40摄氏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一整天。那半年,王旭的头发一把一把地掉,发际线肉眼可见地急速后移,容颜比实际年龄老了10多岁。看到记者一脸疑惑,王旭笑着说:“虽然守不住发际线,但能守好祖国的边防线,值得!”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原戍边模范营”,克服万难坚守、排除万险战斗,是官兵共同的信念,而为此付出的代价,他们并不放在心上。
该营一些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不少官兵不同程度患有高原性疾病。但对他们而言,最美“逆行”的忠诚选择却出奇一致:
列兵单建鸿主动请缨巡逻,途中高原反应强烈,几近昏厥,急救过后,又踏上征途,圆满完成巡逻任务。
下士田海生负重登山,突发高原肺水肿,口吐鲜血,几乎休克,被送去山下就诊,一周后他申请重回战位。
二级上士李俊坚持带病巡逻,终因体力不支,险些滑下山涧,右臂被划出深深血槽,简单包扎后,他说:“伤疤是军人最美的勋章!”
在营部后方的山岗上,“祖国在我心中”几个鲜红大字格外耀眼,环绕着这句话的,是用石头围成的中国地图。这是该营官兵奋战几个月,精心堆砌刷漆制作而成的。
战士吴迪在这里上了意义非凡的一课。去年年初,营里对地图进行修缮,吴迪一时粗心大意,为地图描红时在九段线的部分少描了一段。连长王旭发现后当即义正辞严地指出:“这是中国版图,决不能少刷一块!边防军人守土固边使命在肩,不能让祖国领土有半点丢失!”
苍山无言风亦静,岚风暖阳雪更洁。“高原戍边模范营”的历史,是一部战天斗地的奋斗史,更是一部信念如磐的忠诚史。一茬茬官兵牢记固边稳藏使命,挑战苦寒、坚守寂寞,风雪兼程挥洒戍边豪情,青春葱郁映照精神高地,茫茫雪线写满家国情怀,道道山脊刻下忠诚足迹。
注:本文有删减
原标题:西藏军区“高原戍边模范营”官兵强军固防纪实:写在世界屋脊的忠诚答卷
(编辑:王小莉)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