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德村坐落在孔雀河与支流扎拉河交汇处隆起的平坦高地上,与阿里地区普兰县城隔河相望。远远望去,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楼楼顶“固边稳村”四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无数个寒冬酷暑里,一代又一代的赤德村民兵始终把这四个大字记在心里,以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为祖国巡边守边,在风雪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彰显了中国边境一线老百姓的拳拳赤子之心。
提起白玛次旺,在赤德村那可是鼎鼎有名。
据赤德村党支部书记嘎玛扎西回忆,当年白玛次旺懒到连自家的地都不种,整天喝酒,不务正业,就靠着国家的政策性补助维持生计。
为了帮助白玛次旺转变思想,赤德村“两委”班子和脱贫户轮番上门教育劝导,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特别是随着“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白玛次旺终于开始盘算着换个活法。
2017年,白玛次旺不仅开始种地做家务了,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47岁的他甚至加入了赤德村“红袖标”民兵队。
“我们村规定18岁—40岁的男性都要义务加入民兵队,长期驻守卡点,人手很紧缺。村里见他转变得很积极,便试探性地征求他的意见,没想到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嘎玛扎西说。
2017年11月,白玛次旺随着民兵队,人生中第一次来到了驻守的卡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卡点上挂了许久的国旗取下来,升起了一面随身带上山的崭新国旗,注视良久。
“如果没有国家政策性补助养着我,我可能都活不到现在,所以我想向祖国表达一下我的感恩之情。”白玛次旺说。
此后的日子里,白玛次旺在卡点上无论苦活累活都争着干,巡逻时也手举国旗走在队伍最前面,每天例行的两次巡逻从来没有落下过,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从2017年底至2019年6月,除了每个月一两次下山采购物资、换洗衣物外,白玛次旺其余时间都在卡点上驻守,甚至没有请过一天假。他说,这是为了把过去亏欠国家和村里的弥补回来。
在高海拔的卡点上连续待了一年半的时间,快50岁的白玛次旺身体终于扛不住了,在村里的安排下,从山上撤了下来。此后,尽管身在家中,但他始终心系卡点,遇到人手不足的时候,他依然会上去替大家值守。
白玛次旺年近半百重燃对生活的希望,承担起守护神圣国土的责任,这既是党和政府对他教育引导的结果,也体现了赤德这片土地戍边精神的传承。
注:本文有删减
(编辑:户静凝)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