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德村坐落在孔雀河与支流扎拉河交汇处隆起的平坦高地上,与阿里地区普兰县城隔河相望。远远望去,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楼楼顶“固边稳村”四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无数个寒冬酷暑里,一代又一代的赤德村民兵始终把这四个大字记在心里,以无畏的勇气、坚韧的毅力为祖国巡边守边,在风雪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道铜墙铁壁,彰显了中国边境一线老百姓的拳拳赤子之心。
穿过风吹麦浪的青稞田,顺着修通到每家每户的硬化路面,在一栋有着大院子的两层高的白色小楼前,我们见到了63岁的老民兵多吉加布。
虽然他看起来身形微胖、略显佝偻,只是一个寻常的老人,但一张27岁当民兵的老照片,足以见证年轻时的他,是有多么英姿焕发、帅气逼人——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多吉加布响应祖国号召,前往赤德村通外山口驻守前留下的珍贵记忆。
“那会当民兵的条件确实很艰苦,帐篷、食物全靠自己背上山去,走到哪里累了,就在哪里生火过夜。”多吉加布说,“上去一次要20多天,而且没有一分钱的补助,全靠大家自觉。”
尽管如此,当村里召集民兵的时候,多吉加布和其他村民依旧争先恐后地报名,生怕自己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没能派上用场而抱憾终生。
值得多吉加布骄傲一辈子的是,他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还在最关键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是在某次执行驻守山口的任务时,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突然闯入了他们的点位,准备将帐篷中的物资抢走。多吉加布与其他几名民兵发现后,与歹徒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多吉加布更加无畏与坚定,成为赤德村民兵中的典范和大家口耳相传的英雄。在为祖国戍边10余年之后,他卸下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返回家中陪伴妻儿。
时光荏苒,如今民兵们巡逻和驻守的条件已今非昔比,多吉加布也住进了2018年建成的380余平方米的边境小康村新居,国家还免费为他们建了一个400余平方米的大院子。
40多年前,多吉加布在风雪山口,在枪火声中守护着脚下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40多年过去了,他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衣食无忧地安享晚年。
他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祖国从不曾忘却;他把荣光留在了那个时代,时代也一直铭记。
纵然岁月催老了容颜,但他每次不经意间眺望远方群山的目光,依然炯炯有神。
注:本文有删减
(编辑:旦知吉)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