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援藏之路:华山援藏抗疫医疗队的抗疫故事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5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西藏频道

近日,西藏当地出现疫情,原本到西藏开展常规医疗援助的华山医院援藏医疗队,第一时间赶赴对口支援的日喀则市仲巴县,与当地医疗队一起,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队员们在日喀则市区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反应,就继续驱车600多公里,在山路上颠簸近10个小时,于8月13日和14日分批到达仲巴县。朱志栋队长被任命为仲巴县疫情防控医疗专家组组长,和医疗队队员朱载华、张全保、顾文韬、周磊等实地考察当地的医疗卫生环境,并根据现场硬件设施、核酸检测能力、后勤保障等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开展防护服穿脱培训等。由于当地物资匮乏,为了不增加他们的物资压力,周磊医生担任物资保障工作。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队员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严重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早晚的高温差、以及相对简陋的物质条件都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工作的难度。队员们穿着防护服佩戴N95口罩进入疫区,严重的缺氧几乎让队员们步履艰难、临近晕厥。但是在困难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队员们用坚强的意志展现着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

8月16日,华山医院援藏医疗队朱志栋、张全保、朱载华、顾文韬四名队员刚到仲巴县,尚未来得及适应高海拔环境,就投入到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中。

8月17日夜里11点半,队员们刚刚躺下,队长朱志栋突然接到通知,市领导要求仲巴县立刻建设自己的方舱医院。大家赶紧起身,穿好御寒棉服,虽是8月中旬,但仲巴县海拔4700米,夜间气温只有2-3℃。大家顶着寒风,逐个察看备选地址。等确定好建设场地,大家回到宿舍时,已是凌晨两点半。8月18日一早,医疗队再次仔细察看体育馆的各个通道和场馆内外设施,并进一步完善场馆建设。张全保有临港方舱医院的工作经验,主动承担起方舱医院建设的设计重任,根据方舱医院建设要求,测算场馆面积,设计医护人员和病员通道,以及床位布局等。朱载华使用无人机对场地进行拍摄和测绘,设计了动线分布图。顾文韬列出了方舱医院所需的各种医疗器械、药品等常备物资清单。大家还根据临港方舱医院的布局,在现场测算、划线,设置通道的隔板、床铺间的隔板等。顾不上吃午饭,大家全身心投入到方舱的建设中,帮助指导开窗通风,放置灭火器、电热水器、垃圾桶,查看厕所,安装水龙头,帮忙贴床号,放置水壶。

经过两天两夜的持续奋战,方舱医院基本建设完成,最后就是关键环节——医务人员培训。队员们带领当地医护人员一同进入穿衣间,为他们讲解、演示如何穿脱防护服,如何进入医护通道,在工作区如何办公,包括电脑登记患者信息、记录病情变化等,如何检测核酸、测量体温,并教大家熟悉舱内药物、对症治疗等等。在朱志栋队长和队员们的监督下,每位准备进舱的医护人员,均按照规范“考核”一遍,直到每个细节合格为止。当地领导和作为仲巴县疫情防控医疗专家的华山队员们一同见证了仲巴县方舱医院启用仪式。

当天晚上凌晨1点,朱志栋和张全保忍受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进入方舱和舱内的医护人员交流沟通,了解问题和困难,并查看部分有症状的患者,提出相应的治疗意见。在建设方舱医院期间,由于当地生活物资和饮用水短缺,留在日喀则大本营的队员周磊想尽一切办法,帮大家筹集所需的生活物资,及时运送到仲巴县。、为了确保方舱医院顺利运转,张全保根据第九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和临港方舱医院的管理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方舱医院运行管理规定,供当地医护人员学习。通过建立微信群,华山医疗队与舱内医护人员保持随时沟通,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华山医疗队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肯定和当地医护人员的称赞。

9月2日,队员驱车6小时,翻越海拔5547米的布多乡来到扎布耶盐湖锂矿场,砂石路的颠簸让队员们疲惫不堪。漫天的尘土、罕至的人烟、环绕的群山、稀薄寒冷的空气、摇摇欲坠的铁皮宿舍、缺水缺电、若有若无的网络,矿场似乎是一个远离世界的孤岛。没来得及多想,队员和矿场负责人便紧急开会讨论,并为次日活动制定计划。当晚,两名医生入住铁皮房,和500多名矿工同吃同住。

9月3日,援藏队员和矿场负责人深入交流,探讨了常态化疫情管理和应急预案、具体操作细节等,并驱车至几处矿区实地考察。9月4日至6日,援藏队员驱车至数个矿区对500多名工人进行了为期3天的义诊和健康体检。

矿区工作环境之恶劣依然是朱载华和张全保两位队员入藏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但作为传承红十字精神的华山医疗队,一切的艰难险阻最终会化成扎布耶盐湖砂石路上扬起的尘土随风飘去。(徐驭尧)

              (编辑:索朗次仁)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