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布达拉宫,涉及面之广、维修经费之多、工程量之大,均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纪录。”尼玛次仁说,“这是一项顺应民意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尼玛次仁的办公室里,谈起有关布达拉宫的方方面面,他都如数家珍。他说:“我曾在布达拉宫管理处工作了20多年,全程参与两次维修工程,是我这辈子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布达拉宫是雪域高原上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不同时期增改扩建导致上下建筑错位,加上风化、日照、温差等自然因素,对建筑造成了伤害。尼玛次仁说:“我常年在布达拉宫工作,非常了解它的健康状况。许多木构件出现了腐朽、虫蛀现象,不少墙体出现开裂,壁画受到破损。”
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老先生(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弟子),带领专家组进藏,经过几个月的实地勘察,最终向国务院递交了勘察报告,建议对布达拉宫开展一次有规模、有效果的抢险加固维修工程。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布达拉宫的安危。1988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布达拉宫一期维修工程,明确中央财政给予专项补助3500万元。”尼玛次仁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缮,发现了大量当时没有勘察到的险情。由于缺少高科技设备,有些地方环境非常密闭,仅靠人力无法探查到。所以,实际维修工程量不断增加,国家又追加投入1800万元。“在那个年代,这是一笔巨款,特别是在单体文物保护上就投入这么大,非常难得。”
尼玛次仁略显激动地说:“布达拉宫维修工程的成功,是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特别关怀的结果,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布达拉宫及其所代表的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爱护。”(本报记者 晓勇 曹琳 欧珠次仁)
(编辑:张群)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