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硕督狮舞点心甜 古树共育团结情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9日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网

硕督镇古称“硕般多”,藏语意为“险岔口”。历史上多民族文化在此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特有的饮食、文化和风俗习惯,极具代表的就是硕督狮子舞、团结点心和象征民族团结的古树。

硕督狮子舞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中晚期,由当时的驻藏官兵流传进来并不断盛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汲取本地文化元素,加入本地舞蹈步伐,形成了高原特色狮子舞,是不同民族文化融合的象征。第五代传承人邓巴阿尼自1970年投身狮子舞学习,至今已坚守50余载。据他回忆,当初一同学习的伙伴,或因外出务工,或因身体年迈,如今仅有7位徒弟作为核心成员仍在坚持,其中包括他的儿子——第六代传承人洛松江村。 


图为硕督狮子舞的第五代传承人邓巴阿尼(左一)和他的徒弟 摄影:莫干措

传承之路并非坦途,邓巴阿尼坦言,古老的技艺曾一度难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加之训练艰苦耗时,使得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为此,他不仅苦口婆心动员身边人参与表演,在青稞地旁练习狮子舞成为他的常态。后来只要是丰收季节、喜庆日子,他就主动表演狮子舞,为乡亲们带来欢笑,也是为了更好铭记上一辈的嘱咐,传承好狮子舞。久而久之,狮子舞成为硕督群众日常生活、节庆日子不可或缺的一道节目,也赋予了渴盼丰收、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谈及技艺的演变,邓巴阿尼观察到,老一辈舞狮动作沉稳舒缓,而年轻一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不仅增添了新的动作元素,也对舞狮面具进行了改良。新生代舞者江措16岁加入团队,至今已有5年,负责对臂力要求极高的狮头表演。江措介绍,在未正式演出之前,他进行了长达8个月的专项训练。自己对狮子舞的热爱深受同样从事狮子舞表演的父亲和爷爷的影响。如今,每次表演能获得部分收入,团队也不定期受邀到各地演出。2024年,硕督狮子舞被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非遗进校园”、开设专门课程,传承体系日益完善,改编舞蹈剧《古韵硕督》登上藏历新年晚会,“非遗”走出去参加藏博会、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在京的演出,硕督狮子舞越来越被人熟知。 


图为硕督狮子舞的第五代传承人邓巴阿尼获得的各项荣誉证书 摄影:莫干措

除狮子舞外,硕督镇还有舌尖上的甜蜜传承——团结点心,其渊源可追溯至清代驻藏官兵带来的月饼制作习俗。彼时,官兵们每逢佳节制作点心以慰藉乡愁。随着岁月更迭,驻藏官兵与当地群众通婚联姻,将制作技艺悉心传授。经本地群众代代改良,最终形成了独具风味的“团结点心”,并被评为昌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硕督镇团结点心传承人布次仁的女儿央金巴珍正在介绍月饼制作的工艺 摄影:莫干措


图为硕督镇团结点心第四代传承人布次仁家收藏的制作点心用的模具(据介绍两块圆形模具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摄影:莫干措

布次仁老人是硕督镇团结点心第四代传承人,其妻洛松卓玛的外曾祖父毛元,系清代光绪及宣统年间硕般多驿站“记账官”。由毛元开始逐代传授月饼制作工艺。布次仁在16岁时向其岳母次旦学习制作月饼,家中还留存着点心模具、陶瓷碗、藏药谱、象牙称、皮质枕头、清朝朝服补子等历史文物。他们至今依然保留着吃年夜饭、挂灯笼、做葱花馒头、臊子面及腌制泡菜等习俗。 


图为硕督镇团结点心第四代传承人布次仁家收藏的各类历史文物 摄影:莫干措

硕督镇民族团结最直观、最深情的象征,莫过于那颗相依相生的民族团结树。一棵杨树和一颗柳树根脉相连,柳树代表女子,杨树阳刚之气代表男子。据硕督镇宣传委员格尔玛介绍,相传民族团结树由硕督镇第一对民族联姻夫妇所种,之后每到有民族夫妇联姻时便会到此处祈福,期盼爱情美满、家庭和睦,因此团结树亦称为民族联姻的“姻缘树”,目前民族联姻家庭有37户,硕督镇于201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乡镇”称号。 


图为硕督镇团结广场里的团结树 摄影:莫干措

硕督的狮子舞鼓点铿锵,团结点心滋味绵长,而那棵根脉相连的民族团结树则苍翠常青。它们共同诉说着这片土地上驻藏官兵与各族群众相濡以沫、共建家园的历史故事,更彰显着新时代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这些珍贵的文化印记,是历史的馈赠,更是面向未来的纽带,在持续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必将生生不息,滋养着硕督的土地,凝聚着团结的力量。(中国西藏网 记者/莫干措) 

(编辑:王胜男)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