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作为地球上壮丽的景观,不仅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淡水储备库之一,同时也是地球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的重要调节因子。它们在维系生态系统稳定、保障农业灌溉与饮用水供应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变化不仅吸引了全球科学界对气候变化影响机制的持续关注,也引发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与公众对水资源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气候适应战略的广泛讨论。今年是国际冰川保护年,全社会应更加重视冰川所承载的环境、社会与经济多重价值。
自2000年以来的短短23年间,全球超过21.5万条冰川每年平均损失达2730亿吨的冰,而在2012年至2023年间,这一损失速度相较前10年加快了约36%。未来趋势同样令人担忧,预计到2100年,在不同升温情景下全球将有49%±9%至83%±7%的冰川消失。
全球冰川退缩正对全球生态与人类社会构成多重威胁,例如冰川持续退缩将导致径流减少、水资源短缺。同时,冰川消融将改变全球水循环,扰乱气候系统与季风格局,并通过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加剧海平面上升,威胁低洼沿海生态与人类栖居环境。因此,冰川的快速退缩已成为气候危机最直观且最具警示意义的表现之一,其带来的连锁效应正在深刻重塑区域环境格局与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是中低纬度山地冰川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冰川研究工作的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曾于2002年、2014年分别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2025年,完成了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工作。根据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千米。中国冰川消融在总体趋势上与全球一致,最近十余年我国冰川已进入快速退缩阶段,但在区域分布、气候响应与影响机制上呈现独特特征。首先,地处中低纬度的高海拔地形使中国冰川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虽海拔较高但温度较全球平均上升更快,尤其在青藏高原地区。其次,中国冰川大都以小冰川为主,小冰川在面对气候变暖时尤为脆弱。再次,部分冰川区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及大气污染影响,出现了冰面黑炭、尘埃等物质沉积,降低了反照率,增强了地表吸热效应,进一步加快了融化过程。
面对冰川加速消融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近年来不断完善冰川保护政策体系,加强立法引导与区域实践。2023年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正式出台,要求将大型冰帽冰川、小规模冰川群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对重要雪山冰川实施封禁保护。在地方层面,多个冰川富集地区也启动了具体保护行动。例如,西藏自治区出台《西藏自治区冰川保护条例》,将冰川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了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青海省则通过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强化了对源区冰川与水生态系统的一体化保护。
在政策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中国科研团队也在冰川保护领域持续推进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为政策执行与生态恢复提供科技支撑。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川保护团队基于地球工程原理率先开展主动干预冰川保护实验研究。具体而言,2019年该团队于阿尔泰山木斯岛冰川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人工增雪减缓冰川消融实验,实验减缓了54%的冰川消融。为进一步探索创新性的冰川保护手段,冰川保护团队借鉴国外经验,开展人工覆盖高反射性隔热材料的实验研究。自2020年起,团队先后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木扎尔特冰川、祁连山摆浪河21号冰川,以及横断山达古17号冰川进行实验,旨在降低冰川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减缓冰雪融化速率,延缓冰川退缩。实验采用了多种高反射性材料,包括特殊织物和环保涂层。初步结果表明,这些材料能够显著提升冰面的反照率,使覆盖区域的消融量减少35%~70%。
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冰川快速退缩带来的全球性挑战时,仅靠国家政策和科技支撑远远不够。加强公众参与、动员社会组织、推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共识,是构建多元共治冰川保护机制的关键路径。首先,加强公众认知普及,构建冰川保护的社会共识。在基础教育中增设冰川与气候变化专题内容,结合地理课程,让青少年从小理解冰川与生态的关系;制作和推广高质量纪录片、短视频、可视化图文等内容,借助新媒体平台增强信息的可达性与影响力;支持高校、环保组织开设“公众科学家”项目,让非专业人群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冰川观测、保护、记录等活动,提升社会参与感。其次,规范生态旅游行为,构建绿色消费引导机制。明确游客禁止事项、路线限制、限流制度等,避免“打卡式”旅游带来生态负担;发动公众参与冰川周边清洁志愿活动,并通过碳积分奖励机制鼓励绿色出行方式;设置主题科普站、互动展示墙,增强游客的环境教育体验,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守护”。再次,在引导公众参与时,也应重视文化与情感动员。冰川是地球最古老的记忆,许多民族将其视为神圣的存在,承载着人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可以通过影像、文学、摄影等形式讲述人与冰川共存的故事,发起“为未来而写”的冰川信件、影像征集活动,让公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冰川的关注与守护意愿。
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冰川保护领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面对气候变暖持续加剧的现实,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科学监测能力,不断创新冰川保护措施,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冰川保护是全球性生态挑战,跨越国界、山系和民族,亟须构建更加紧密的国际协作框架,加强冰川数据开放共享,倡导建立全球冰川生态补偿机制与跨境协作机制,共同应对冰川消融对水安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的影响。(作者:王飞腾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索朗次仁)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