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

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 做优做强“土特产” 激活发展“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6日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

图为良田阡陌的昌珠镇农业生产区。本报记者 刘枫 摄

图为当雄县龙仁乡群众给牦牛称重。 本报记者 卢文静 摄

图为墨脱镇茶农在茶田采茶。 本报记者 张猛 摄

图为墨脱县墨脱镇拉贡茶场一角。本报记者 张猛 摄

图为昌珠镇群众在秋收后开展翻地作业。 本报记者 刘枫 摄

近期,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名单,我区昌都市类乌齐县滨达乡(牦牛)、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青稞)、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茶叶)、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巴河镇(藏猪)、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牦牛)等5个乡镇上榜。

此次我区上榜的乡镇均立足当地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锻长板,重点推动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商贸流通、品牌创建、科技创新、农旅融合等工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聚力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对加快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下一步,我区将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乡土资源和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地域特点和乡村多元价值,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压实属地责任、加强宣传推介,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导读

藏南谷地 青稞飘香

“土地深翻才能有好收成,再加把劲儿,咱们一口气把这块地翻完,让土地多积攒些养分,明年青稞肯定长得好……”在乃东区昌珠镇洞嘎社区的农田里,全村群众齐上阵,秋翻作业忙中有序。

“我们这里是山南市一级种粮产区,青稞种子纯度高、籽粒饱满,市场价一斤三块五,还供不应求,光卖种子一项收入就不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很高。”在乃东区昌珠镇克麦社区,群众开着拖拉机,把一车又一车种子卸到种植合作社院内,轮流进行种子包衣作业。

“种植传统深厚、集中连片种植、机械化作业率高,这是我们发展青稞种植业的优势,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潜力,延伸产业链,把青稞产业做强做大,打响青稞种植国家产业强镇这张名片。”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阿奎对发展青稞产业充满信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近年来,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依托青稞种植传统优势、基础优势和发展优势,下大力气推动青稞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种植,促进青稞增产增效。今年8月,该镇作为山南市唯一入选乡镇,成功获评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青稞)”,青稞产业由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昌珠镇地处雅江中游支流雅砻河的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开阔,海拔约3700米,水源充沛、气候温和、光照强烈,适合高原农作物生长。

作为青稞等粮食作物的驯化起源之地,昌珠镇及周边雅砻河谷一带青稞种植历史极为悠久。历史上,西藏第一块农田萨日索当就在该镇扎西次日山脚下。有了田地出产粮食,人们开始过上定居生活,西藏历史上第一座村庄雅砻索卡在农田周边形成,雪域高原的文明火种也由此绵延更迭。

走进新时代,在政策支持和科技支撑的双重作用下,在人们辛勤的耕耘下,昌珠镇青稞种植业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克麦社区位于昌珠镇腹地,是山南市级良种繁育基地。自2011年以来,该社区积极动员群众发展良种繁育产业,并于2015年成立藏南谷地科技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展良种繁育生产及销售,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社区的良种质量好,销路也稳定。去年,合作社累计为种子包衣达63万斤,并帮助群众代销到西藏各地,销售种子总金额达220.5万元,仅卖粮一项,种植户平均每户收益就突破了1.2万元。”克麦社区党支部书记巴桑介绍说。

不仅如此,在合作社的加工厂里,记者看到,大型种子包衣机、耕地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设施一应俱全。这些设备不仅让克麦社区实现了接近100%的农业机械化率,还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每到农忙季节,通过出租设备、代耕代收作业,又能为村集体和群众增加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昌珠镇,青稞种植业的发展,不仅因为群众的种植积极性高,更依赖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科技赋能。

乃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才仁顿珠说:“我们以乃东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为依托,打造以昌珠镇为代表的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青稞)标准化生产基地,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测土配方、节土节水以及绿色防控技术、专业化统防统治、无人机喷淋作业等应用示范,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和有机肥增长等‘二降一升’行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重点推广‘藏青2000’‘山青9号’‘喜拉22号’等优质品种,推动种植业增产增效成效明显。”

今年,昌珠镇青稞单产最高突破865斤,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对此,该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巴桑次仁表示,这一成绩的取得,与近100%的农业机械化率、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及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密不可分。

与此同时,拉萨一企业与昌珠镇达成200吨青稞收购协议,一家先进青稞肽深加工企业落户昌珠镇。这些项目的推进,正加速昌珠青稞的产业化蝶变。

现如今,昌珠青稞荣誉满满,以“西藏第一块农田”为题材的乃东区青稞种植系统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以昌珠青稞为代表的“乃东青稞”获批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青稞成为具有较强当地特色和代表性的优势种植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夏日逐穗浪,秋来一片黄,冬雪掩地藏,春到播种忙。”年复一年,这是昌珠镇最动人的青稞生产图景。

张阿奎表示,下一步,昌珠镇将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耕地保护,强化科技支撑,抓牢青稞发展优势,深挖潜力,加快推进以青稞为基础的产业链打造,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打响“藏南谷地 青稞之乡”品牌,充分发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拉萨市当雄县龙仁乡:

抓好“牛”产业 过上“牛”日子

拉萨的当雄,藏语意为“天选牧场”,辽阔的草原、丰美的水草使这里成为牦牛的天堂。在距当雄县城约20公里的龙仁乡,这里的牦牛肉产品更是市民、游客购买的首选,远近驰名。

近年来,当雄县龙仁乡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以深化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为抓手,做足做活牦牛产业文章,持续擦亮牦牛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金字招牌。今年8月,龙仁乡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牦牛)”,为全区加快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牵住“牛鼻”,破发展瓶颈

牦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牦牛养殖。2017年,在龙仁乡郭庆村,净土牧场正式建立。人工培育鲜草7日长成,1吨种子可产10吨鲜草,解决了冬季牧区饲草料短缺问题;天然精补饲料补充牦牛营养需求,牦牛饲养变“吃饱”为“吃好”;畜牧兽医全程跟踪牦牛,及时预防和发现疾病,为牦牛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净土牧场采取的“牦牛入股、草场流转、牧民入园”经营方式,不仅稳定了牛源,还让牧民获得了收益,一举两得。

除了发展净土牧场,家庭牧场、合作社也是当雄县推动规模化养殖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龙仁乡整合各级扶持资金,投资141.5万元成立牦牛育肥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发展家庭牧场、畜产品加工等高原特色畜牧产业,让牦牛从“个体户”变成“集体户”。合作社成立以来,先后有377户群众入社,占全村总户数的89%;2022年累计出栏1692头,实现收入72万元,为群众兑现分红52万元,使村集体经济增收11.7万元。

如今,龙仁乡已逐渐形成以净土牧场为“主攻方向”,家庭牧场、牦牛育肥基地为“侧翼”的牦牛产业发展模式,大幅缩短牦牛出栏周期,降低病死率,实现草畜平衡,让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奋起“牛蹄”,延长产业链

农牧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可以帮助消费者追溯到产品源头,查看农牧产品质量相关信息,是一项保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的新举措。而当雄县走的是依托以“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为品牌的产业链,积极探索高效养殖育肥技术,实现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子。

2015年,当雄县着手打造“有身份证”的牦牛,通过电子耳标(芯片)记录牦牛生长过程及健康状况,建立牦牛肉追溯体系,实现牦牛养殖科学化、制度化。如今,“有身份证”的牦牛成功申报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产品,在消费者中颇受欢迎。

为延长产业链,实现牦牛价值链不断增值,助推“土特产”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当雄县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好“链主”作用,布局饲草料基地、养殖基地、牦牛绒毛分梳等32项工程,现已形成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从集中种草到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牦牛产业体系,全力促进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

2019年10月,由当雄高原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现代工艺牦牛屠宰加工厂在当雄县投入试运行。该屠宰加工厂建有屠宰、冷冻、加工、消毒、检疫等功能区,还从西班牙引进相关屠宰设备。在牦牛屠宰生产线上,一头牦牛从预处理到加工再到分割,基本都由机器完成,既清洁又环保。

与此同时,当雄县积极衔接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布局县城—羊八井—拉萨仓储物流基地,并与多家航空公司、顺丰快递、天猫配送等达成物流配送合作,不断推进仓储物流一体化。

在开发牦牛系列产品方面,龙仁乡在不断创新牦牛肉、牦牛乳等传统产品的制作方法、口味的基础上,还推出牛三鲜、精品牛杂、广味牛腩等预制菜系列。该系列产品在实现牦牛原料精细加工的同时,进一步为牧民增加了经济效益。

铆足“牛劲”,创特色品牌

国庆期间,在永辉拉萨城关万达店,开放式鲜肉展示柜中放置着各种鲜肉,当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摆放在显眼位置。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牦牛肉都是当天从当雄县送到各大超市进行销售,售价为西藏统一价。

正在参与抢购的市民林铖说:“平时比较喜欢吃牦牛肉,我最信任的品牌就是当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现在能在商超买到,真是放心又方便。”

近年来,当雄县借助“极净当雄”区域公共品牌效应,有效利用牦牛肉深加工产品开发、牦牛肉衍生速食产品及文创产品开发等项目成果,先后开发牦牛主副系列产品20余种。

2015年,当雄县推出“有身份证的牦牛肉”特色品牌,成功注册“当雄牦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地理标志商标保护”,完成当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SC认证。同时,依托“极净当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等本土特色畜产品品牌,积极对接线上线下销售平台,秉持从屠宰、排酸到分割24小时内送到餐桌,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鲜牦牛肉的理念,成功进驻拉萨永辉、百益等6家超市,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一致好评。

不止如此,当雄县还擦亮牦牛文化品牌吸引八方游客,借助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520极净当雄”虫草文化节、“羌塘杯”牦牛王评比大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当雄县牦牛社会曝光率以及知晓率,进一步强化了群众对牦牛育肥出栏的积极性。

当雄县副县长、龙仁乡党委书记陈斌说:“下一步,当雄县龙仁乡将持续深化牧业改革,以牦牛高效繁育为抓手、短期育肥为突破口,坚持科技引领、突出市场导向,着力打造牦牛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样板基地,让群众致富增收更有保障。”(记者 卢文静

林芝市墨脱县墨脱镇:

种下“金叶子” 开启致富路 

“以前种水稻、玉米仅能自给自足,现在种茶可是换来真金白银了。”墨脱县墨脱镇村民央真介绍说,2014年她开始种茶,2016年茶田便迎来了丰收期,如今几年过去了,已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家里3亩茶田一年大概有1.5万余元收入,采茶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采摘的茶叶直接卖到茶厂,种多少卖多少,一点不愁销路。”

拉贡茶场是墨脱县最早的茶场之一,距离墨脱县城只有几公里。从茶场往县城望去,群山包围着小城,云雾萦绕着群山,连片的茶田在清晨的雨后分外鲜绿。茶农桑杰顿珠的女儿桑杰玉珍腰挎小背篓,在半人高的茶树上认真挑选着刚长出的嫩芽。“今年是我们家种茶的第八个年头,几年下来,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不仅新建了厨房,还买了大卡车。”桑杰玉珍指着面前一片茶田告诉记者,“这片茶田是今年新承包的,预计1年能赚1万多元;另外一亩茶田在果果塘,一年也有1万多元的收入。”

据了解,自2012年墨脱县大力发展茶产业以来,墨脱镇涌现出了多家专门从事茶叶种植的职业茶农,桑杰玉珍的母亲桑杰顿珠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茶叶子早成了桑杰顿珠眼里的“金叶子”,给一家人带来了希望和信心。“过去,一家人种水稻、玉米,早出晚归也只能勉强糊口。现在不同了,仅采茶一项一年就有3万元左右的现金收入,再加上丈夫央坚在农忙之余跑点运输,家里在经济上很宽裕。”桑杰顿珠乐呵呵地对记者说,“要多存点钱,留着给孩子们上大学。”

墨脱平均海拔1200米,年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超过2358毫米,地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常年云雾缭绕,是绝佳的茶叶种植地。2019年,墨脱县在广东省援藏工作队帮助下,成功引种广东优良品种凤凰单枞茶近2000亩,并于2021年产茶,进一步丰富了墨脱茶叶品种和产品结构。

近年来,该县逐步优化提升茶园管理水平和成茶品质,配套在墨脱镇建立了墨脱县茶产业研发中心。今年6月,邀请华南农业大学7位专家组成墨脱县茶产业智力援助工作组赴墨脱开展科研式指导,并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将陆续在墨脱镇建立华南农业大学(墨脱)茶叶科研基地、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及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如今,墨脱茶叶在互联网平台已开设专营网店,通过网络直播,消费者可以直观了解墨脱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在茶叶营销方面,来自四川的茶商黄诗凯开设了自己的淘宝店,独立营销墨脱茶。“随着墨脱茶声名日盛,销路一定会越来越好。今年营销高峰时,每月有60万元的销售收入。”黄诗凯说。

如今,茶田已遍布墨脱高山深谷,每到采茶季,茶农、茶商往来不绝,将墨脱茶香带出群山,让茶香飘向五湖四海。(记者 张猛


(编辑:户静凝)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