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实实做点东西,最起码对得起光阴岁月。”李斌是个皮匠,在拉萨经营着一家手工皮具工作室。2020年4月至今,从在冲赛康市场摆摊,到拥有自己的个人工作室,他在拉萨生活了三个年头。“我从这片土地上汲取创作灵感,也感受着颇具人情味儿的线下交易。”李斌说, 去过那么多城市,这儿是他的福地。
自学成才 在不断试错中成长
2012年,22岁的李斌在故乡包头经营着一间“以物易物”的交换商店。一天,一位年轻人推门进店,想出售一套手工皮具制作工具。一番交流后,年轻人带走了一把瑞士军刀,李斌留下了这套工具。“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李斌笑着说,他也没想到,这套工具会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2014年,交换商店闭店。李斌看着闲置的工具,心想要不自学一下皮具制作吧。他一边在网上搜索教学视频,一步一步跟着学习;一边在线下购买皮料,自己上手尝试、琢磨。一年后,一只疯马皮长款男士钱包在李斌手中“诞生”。“那是一只深棕色的钱包,有雕花。当时很满意,卖了600块钱。”李斌对第一件作品印象深刻。
在自学皮艺的路上,因为没有师傅,李斌也曾走过许多弯路,线迹就是困惑之一。有一段时间,李斌制作的皮具上的线迹总是歪七扭八。他思来想去,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此时,如果有一位师傅指点一两句,问题或许可以很快解决。但是,李斌只能不断试错。这个北方汉子性格倔强,别人付出一分努力,他就付出十分。
生意很好 订单排到了明年初
也许是出生在内蒙古的原因,李斌是个随性自在的人。2015年到2019年,他去过很多城市。制作皮具、打磨技艺、参加当地的手艺市集,和手艺人们分享彼此在路上的故事。直到2020年4月,他抵达拉萨。“很多人是被拉萨的蓝天白云吸引,我不是。吸引我的是这里的人和生活,人们习惯线下交易,充满了人情味儿。”
李斌说,制作一件手工皮具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最初,设计打版、切割皮料。接着,再在备用的皮料上打斩,为下一步缝线做准备。有时候,还要根据客户需求给皮料染色。最后,粘胶、缝线、上五金、打磨封边、护理……一整套流程下来,一件独一无二的皮具就做好了,大概花费一周时间左右。“手工定制皮具的魅力,就在于皮匠花费在它身上的时间,和客户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李斌说。在拉萨,手工定制皮具市场有很大的潜力,他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初。
从事这一行快十年,李斌从最初追求顶级的皮料,到现在追求有趣的设计。“每个皮匠大概都会经历这个阶段,放弃材料本身,去做有趣的设计。”从轮胎到头盔,从扎染到羽毛,从骨头到铜箭头,都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他利用头盔、皮料设计背包,一下子成了工作室的“爆品”。
教授技艺 让他们多一种技能
李斌的工作室叫“游牧手作”,因为他自小伴随着游牧文化生活。在他的认知里,逐水草而居是极具智慧的生活方式。“未来有一天,我也许会离开拉萨,去寻觅自己的‘水草’。”
李斌时常思考,当他离开时,能在拉萨留下什么?一位圈子里的朋友给了他启示,这位朋友是一位残障人士,但是并不影响他从事皮具制作。李斌思考,如果有可能,他希望招募当地的年轻残障人士,教给他们皮具制作技艺。“这是一举两得的事,一是可以分流工作室的订单,二是可以让那些身体不方便的朋友多一种谋生的技能。”李斌说,只要靠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任何人都值得尊重。
在机器制作皮具成为主流的当下,似乎纯手工工艺慢慢会被淘汰,但李斌有自己的坚持。小时候,家里的农具都是爷爷自己做的,坏了就修,可以一直用下去。有些东西和金钱无关,是一种人情所系,一种指尖温度,这就是手作的特质。“每当我拿起一块皮料,我会感受到它的温度。这是一种从内心涌出的温暖,是皮料和我之间建立起的深厚联系。”李斌说。(记者 赵越)
(编辑:索朗次仁)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