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省级党报总编辑西藏行”采访团走进日喀则市江孜县索盖村。
今年39岁的索盖村村民格桑卓玛,正忙着编织一条红色羊绒围巾。只见她两脚有规律地踩下脚踏,手里的线盒在织机上来回穿梭。不久前,她赴上海学习了一个月,熟练掌握了这门手艺。“现在,一天半织一条围巾,每天能赚三百块钱。”格桑卓玛高兴地说。
而之所以选择从事围巾纺织,是因为江孜有着编织氆氇的传统。
氆氇是藏语音译过来的,是藏族人民用来缝制衣物和藏袍、藏帽、藏靴、床毯等所用的布匹,是雪域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纺织品,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氆氇曾是西藏进贡的主要贡品,其中犹以江孜氆氇最为著名,其编织技艺闻名全藏,2009年“江孜协玛氆氇编织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多年来,索盖村人靠着这项古老的技艺,凭着自己的勤劳,织就了美好幸福生活。
“氆氇的颜色较为单一,一般都是黑色,且布料较粗,只能穿用在外。”当地有关人员介绍,为适应市场,索盖村的手艺人们又学习了沙涓制作。“我们跟上海沙涓时装科技公司合作编织沙涓围巾。这种以山羊绒、牦牛绒为原材料制作出的布料,颜色丰富、质地柔软,贴着身子也很舒服。靠着编织沙涓围巾,索盖村村民有了新的收入来源,日子越来越好。”
(编辑:户静凝)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