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授权并指导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创排的西藏首部儿童剧《特殊作业》,8日至9日在京参加第十二届儿童戏剧节“新时代优秀儿童戏剧线下展演”。
“绽放在雪域高原的第一部儿童剧”
作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西藏话剧团深度合作的重要项目,去年11月,西藏版《特殊作业》的创排工作正式启动,从立项、筹备、建组、排练到首演,历时近5个月。目前该剧在西藏各地演出多场,线上线下观众突破5000余人次。
为了保障演出艺术质量,中国儿艺派出导演全程完成复排工作,并派出舞台两位舞美主创提供艺术指导和技术保障。
西藏版《特殊作业》的复排导演、中国儿艺导演马彦伟,曾在儿艺版《特殊作业》中饰演初中生龙大伟长达10多年。他表示:“西藏话剧团的青年演员身上充满来自高原的自由奔放的气息。而这种张扬和奔放的表演风格,赋予了这部儿童剧更强的感染力。”
《特殊作业》是一部关注当代孩子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助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本剧围绕5个家庭完成“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的特殊作业这一主题,塑造了5对富有生活气息和鲜明性格的父母和孩子,揭开了5组人物家庭内部的矛盾以及亲情的纠葛。在完成“特殊作业”的过程中,孩子与家长进行了一次深切的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孩子们也由此懂得了“特殊作业”所蕴含的深意和价值。
儿童剧的创作十分不易。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表示:“一部优秀的儿童剧不仅要具备戏剧的基本要素,更要在准确把握孩子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艺术表达。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没有说教、没有口号、没有脸谱,这样孩子才愿意带着好奇心走进这5个家庭,慢慢体会这部剧想要表达的亲情、温情和包容。”
“共同完成的一份“特殊作业”
西藏版《特殊作业》的另一位复排导演尼玛玉珍,是西藏话剧团国家二级导演,这是她第一次接触儿童剧,“儿童剧的创作思维和其他戏剧不一样,需要回归到最童真的戏剧艺术本体中。”能够参与首部西藏儿童剧的创排工作,她表示既紧张又兴奋,“我的创作热情被点燃了。在与中国儿艺合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我,让我对儿童剧创作有更深的认知。”
对参演该剧的11名西藏话剧团的演员们来说,排演西藏首部儿童剧是他们演员生涯的一次全新尝试,从声乐到形体、从台词到表演,都充满挑战性和新鲜感。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说:“其实儿童剧的表演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年龄比演员实际年龄要小10岁左右,所以演员一定要具备很强的表演能力,扮演好天真烂漫的孩子。”
“如今,这部作品成为绽放在雪域高原的第一部儿童剧!”冯俐谈道,“中国儿艺无偿将《特殊作业》的演出权授予西藏话剧团,把优秀作品送给西藏的所有青少年,希望孩子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与父母之间最深的情感,如同各族儿女对于祖国母亲永远的信赖与依恋。”
“送给援藏干部的一份特殊礼物”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8日,共有600多位援藏干部的亲属和朋友前来观演。
生态环境部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的张殷俊看完演出后十分动容,“我是带着儿子一起来看的。这部儿童剧很温馨,很有教育意义。多年的援藏生活让我错过了许多孩子成长的重要时刻,看完这部剧之后,我会更加重视家庭教育。”
援藏干部家属魏蕾表示,这部儿童剧让她对家风家教有了新的认知,“从中感受到了亲情与信任,爱与被爱,付出与感恩。作为家长,要重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家属,我会做好后方保障工作,让丈夫在雪域高原安心工作。”
中央单位第十批援藏干部、中国国家话剧院挂职西藏话剧团副团长韩文亮,是西藏版的《特殊作业》制作人。他经常一边吸氧一边工作,“但是大家都没有松懈,以最饱满的创作热情投入到戏剧中。”韩文亮介绍,在中国儿艺的帮扶下,西藏话剧团明年将推出西藏本土原创的儿童剧《唐卡里的宝贝》。目前该剧完成前期采风工作,已经进入剧本创作阶段。“《唐卡里的宝贝》将以藏族风格的民族音乐剧的形式,通过‘天上飞的’‘陆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种动物的视角,展现西藏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优化。”
以西藏版的《特殊作业》为起点,中国儿艺今后将持续加强对西藏话剧团的帮扶,特别是推动本土原创儿童戏剧的创作。“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西藏本土儿童剧如格桑花般绽放在雪域高原,让更多孩子们能看到高质量的儿童剧,在他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冯俐说。(郑海鸥 曾宇昕)
(编辑:户静凝)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