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西藏博物馆:千古珍藏 雪域寻珍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1日 文章来源:央视中文国际

西藏,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有着精美的唐卡,壮观的布达拉宫,独特的高原文化,是无数人憧憬向往之地。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然地理条件恶劣,但这并没有阻碍文明孕育的脚步。双体陶罐是卡若文化彩陶技艺的代表,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礼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藏博物馆,在历史遗珍中读懂西藏。

西藏博物馆坐落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带上,西邻罗布林卡,东望布达拉宫,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5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余件(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和《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是西藏博物馆的两个基本陈列。接下来我们就一同走进展厅,来感受西藏文化的魅力。

位于二楼的《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是首次将西藏地方史与中国国家史进行全面贯通的西藏通史陈列。以双体陶罐为代表的2000余件(套)展品,讲述着西藏地区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西藏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何晓东

这件双体陶罐,它出土于西藏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卡若文化或者说卡若遗址,距今有4000到5000年的历史。看造型就能看得出来,它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袋形的身体,然后组成了一个双体罐,双体陶罐是西藏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双体陶罐的形体好像两只小兽相向而立,颈部和肩部设计了一对带孔钮,既巧妙地表现出动物的耳与尾,还为方便携带提供了穿绳的位置。无论从器型还是纹饰,这件双体陶罐都体现了卡若先民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是新石器时代西藏陶器的代表之作。

西藏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何晓东

以它为代表的整个昌都卡若的制陶文化,还有包括昌都卡若文化或者是卡若遗址的一些石器的器型一些纹饰工艺等等,这些都跟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东部和青海东部一带的马家窑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性。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首次向世人揭示了西藏史前人类的发展进程与其相邻地区的联系,并实证了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早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时至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和亲,从此吐蕃与中原之间加深了文化交流,促使两地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到了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权。

西藏博物馆典藏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何晓东

这件白兰王之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件元朝中央政府封授西藏地方人物的,或者说白兰王的印,唯一的一件,咱们知道当时元朝封四任白兰王,它的意义就在于反映了元朝中央政府当时对西藏的一个管辖和治理。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证明民族融合的故事在西藏从古至今不曾中断,也正是这种相互学习成就了今天的高原文化。位于一楼的《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共展出展品700余件(套),展示了高原人民的民情风俗、文化性格、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让观众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西藏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巴桑罗布

在这边就是有一个,我们看似是一个木质的碗,但是实际上它是瓷碗,在西藏这边就是喝酥油茶的时候用的是木碗,因为木碗它是能够保持一定的温度。然后在这个里面就是这个木纹碗,这是清乾隆年间在官窑烧造的一个碗,这种瓷器的一个形制和纹饰,基本上只有在西藏才能看到,这能够折射出来的是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个恰恰是在这边西藏的人的一种生活的一个习俗和生活的一种需求来烧造的,那么它的工艺是咱们中原的。

千百年来,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气息与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可以观察到的西藏史前至吐蕃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轨迹看,既可以感受到来自中原、北方、西南等周边区域对西藏所产生的持续不断的吸引力,也能感受到西藏文明在自身发展过程当中对于这些地区越来越强烈的向心力。正是在这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之下,西藏古代文明发展的轨迹始终围绕中国内陆地区旋转,而不是朝向其他方向。( 郝子梁)


(编辑:户静凝)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