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

江孜氆氇变形记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16日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氆氇是藏语音译,是藏族人民用来缝制衣物和藏袍、藏帽、藏靴、床毯等的“布匹”,是雪域高原上最普遍、最常见,同时也是最有民族特色的纺织品,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氆氇也曾是西藏进贡的主要贡品,其中犹以江孜氆氇最为著名,其编织技艺闻名全藏,2009年“江孜协玛氆氇编织技艺”被列为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江孜氆氇编织技艺也像很多的传统手工艺一样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面临品种单一、产量低、从业人员锐减且老龄化趋势明显等问题,逐渐陷入了发展危机。

为有效保护和发展“江孜协玛氆氇编织技艺”,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第十批援藏江孜小组会同县商务局主动对接上海沙涓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动江孜氆氇重新焕发生机。

原料的改良,从羊毛到羊绒的改变。

羊绒的原料根据其细度、长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国际上将15微米以下的羊绒列为顶尖品质。经专业检测,藏地的羊绒品质细度达到14.5微米以下,于是采购藏地的羊绒发至上海进行专业化加工和染色,再发回西藏,运用传统氆氇工艺,进行高端产品的打造,使产品质地更加光滑、更加细腻,符合现代人对于简约舒适高品质产品的追求。

形态样式的改换,从布匹到用品的改进。

由于氆氇更多的是制作藏品,关注度和知晓度都较低,改换氆氇的呈现形式,从消费者需求出发,开发多样化、多层次的氆氇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让人们在提到氆氇时想到的不光是藏品,而是如围巾、披肩、靠垫、抱枕等日用品。

国际级设计的参与,从传统到传统与现代融合。

通过行业龙头企业,由国际级别的设计师,参与氆氇产品设计,在保持藏地传统元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时尚和现代元素,赋予氆氇产品以现代设计理念,实现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

生产机器的改良,从固定尺寸到尺寸多变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

由于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传统氆氇纺织机明显跟不上需求,于是新的纺织机器应运而生。新的机器在不改变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从现在固定的尺寸到不定尺寸设计长度与宽度,让现代科技手段融入传统工艺。

培养当地工匠,吸引更多藏族同胞加入。

上海第十批援藏江孜小组积极推动援藏项目“江孜县民族手工业技能培训”,在上海沙涓时装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一个月的氆氇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分两批培训,共50人,第一批14人已于5月中旬完成培训,培训班通过毛毡技艺、氆氇设计、氆氇新设备使用、钩针等,在不失藏族传统编织技能的前提下,一次又一次突破新的设计理念、编织技能。经过实地考核,江嘎岗卡尔孜手工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训人员配合及编织手法达到了上海沙涓公司的肯定,经过沟通协商,沙涓公司已与该合作社签订500条围巾订单的合同,实现了深度合作。

走上更大舞台,让氆氇工艺走出藏地。

计划在今年9月17日,以江孜县乃钦康桑峰为背景,举办江孜氆氇时装秀,通过大秀展示江孜氆氇的创新产品。届时,还将邀请全国纺织行业的专家、企业、设计师等齐聚江孜,开展西藏江孜氆氇发展论坛,共谋江孜氆氇发展大计。同时,江孜氆氇系列产品将由上海沙涓科技有限公司带到法国巴黎服装周宣传推广。

江孜氆氇作为藏地民族手工业的标志性产品,它的复兴意义重大。一方面推动民族手工业提质增收,既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手工艺,又发展了当地乡村特色产业,把江孜氆氇产业“沉睡”的无形资产再度“唤醒”,使氆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并碰撞出新的火花,打造江孜氆氇品牌,实现氆氇从雪域高原到现代都市的目标,让江孜氆氇产业走向国内外。另一方面老一辈的藏族妇女几乎人人都能织氆氇,从一般家庭结构而言,丈夫出去打工挣钱,妇女在家带孩子,如果氆氇产品能得到更大市场的青睐,那将有效解决一大批劳动力的就业,切实增加藏地群众的收入。

江孜氆氇传统手工艺的“变形”还在持续中,上海市第十批援藏江孜小组将以开展援藏工作为契机,切实发扬浦东二次创业精神,脚踏实地,立足当地,发挥上海援藏、浦东干部的实干作风,让氆氇走出江孜,走出西藏,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江孜氆氇真正“活”起来。


(编辑:户静凝)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