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香,是古老佛文化中的瑰宝,无时无刻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2008年藏香制作技艺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江达县的俊索藏香,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乡村振兴相互助力。
日前,在江达县卡贡乡车所村俊索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门口,记者还没走进藏香生产车间,就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香味。
贡秋松布手捧一板藏香,正仔细察看晾干情况。
车间内,一排排香架上,粗细均匀、笔直整齐的藏香静静地躺在木板块上,穿着蓝色工作服的贡秋松布手捧一板藏香,正仔细察看晾干情况。操作台边,一部分工人们正在挑拣已经晾晒好的藏香,分门别类地码放到包装盒里,并将成品的藏香陈列整齐。
贡秋松布和其他技术人员在察看藏香质量。
今年28岁的贡秋松布是卡贡乡车所村人,之前家里收入主要来自养牦牛和种青稞。2015年,江达县实施了卡贡乡易地搬迁点文化为业基地建设,组建了各类专业合作社,涉及唐卡绘制、藏药、藏装以及藏香的生产和销售等行业。从那时开始,贡秋松布学会了制作藏香,并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成为合作社藏香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月收入已有4000多元。
除了贡秋松布专职上班之外,合作社里还有一部分工人,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灵活到合作社上班,每天包吃可以领到120元的工资。目前正处于农闲时间,有37名村里富余的劳动力在合作社里上班。
工人们把已经晾晒好的藏香装进包装盒。
成来曲培,不仅是江达县藏香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俊索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就是他将藏香制作技艺免费将传授给了当地群众。2021年11月,他还荣获“西藏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这几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从家庭工坊加入了合作社,购买了藏香制作辅助机器,在保证藏香原料品质不变的基础上,扩大了生产,实现了增收,去年营业收入就达到100多万元,同时我还把制作藏香技艺传授给周边的人,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成来曲培憨憨地说,“为了帮我扩大销售渠道,政府还经常带我去北京、天津、厦门等地参加各种展会,让更多人认识和喜欢俊索藏香。现在生产的藏香,除了销售到昌都各县区之外,还往四川、云南、天津、福建等地发货,让俊索藏香的味道飘到更远的地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江达县坚持把藏香、藏装、唐卡等非遗文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势品牌,实现了“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群众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业就便就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合作社不仅带动了当地人员就业,也推动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去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合作社给老百姓的工资加分红就达到18多万元。接下来,卡贡乡将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平台作用,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让群众更加富有。”卡贡乡党委委员、组织宣传委员李城楼说。
每个非遗项目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中,江达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现代发展的连接点,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让非遗有了‘诗和远方’。
对此,昌都市非遗办主任段冬林表示,非遗项目是“历史的活化石”,打上了鲜明的历史地域文化印记,如今则需要在新时代新环境下找到新的生存空间。近年来昌都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并通过“政府推动、文化撬动、示范带动、市场驱动”,扩产能、拓销路、增产值,努力让非遗产业“旺起来”、非遗商品“畅起来”,不断增强非遗产业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上的独特作用,走出一条非遗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记者 刘志雄 李璐璐 廖淋 向巴曲增)
(编辑:索朗次仁)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