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同声>西藏日报社

雪域甲子叙事录:庆典报道的“破圈”之道 ——评西藏日报社关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宣传报道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0日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社 文章作者:张一鸣 闫亚心 宋子玲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既是对西藏六十载沧桑巨变、辉煌成就的历史性回顾,更是站在新起点上对谱写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全面动员。这样的大事盛事对新闻媒体来说就是一次大战大考。

西藏日报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始终,既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雪域高原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巨变,又以细腻笔触描绘了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生动图景;既充分发挥党报传统优势精耕细作,又乘融合发展之 势破圈传播。报道整体呈现出政治站位高、策划执行精、融合力度大、社会反响好的鲜明特点,充分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与引导力,营造了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舆论氛围,成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新闻宣传领域的一次生动实践。

一、靠前策划:从“指令式部署”到“生态化协同”

在传统重大主题报道中,“自上而下”的指令传达往往容易导致内容同质化。西藏日报社此次打破部门壁垒,构建了一套“中枢统筹+分布式创作”的生态体系,让报道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编辑记者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挖掘者,他们深入基层、历时近一年,寻访了近百位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奋斗者,记录下拉萨海关关员手写缉私日记、1984年教育“三包”补助原始账本、边境教师的教案手稿等;后方编辑昼夜奋战,精心打磨版面稿件,将每篇报道设计的专属视觉符号融入版面设计,用青稞穗图案标注民生故事,用电力塔元素标识基础设施建设;新媒体平台运维创新求变,打造爆款产品;对外传播、藏文编译内容同步推进,扩大覆盖范围;技术、后勤、印务中心等部门提供坚实保障。

这种协同模式最亮眼的突破,在于建立了“动态迭代”的策划机制。社领导坚持靠前指挥,多次召开策划会、协调会,在大庆关键时期每日召开编前会、采前会,深入研究主题,精准调度资源,及时调整方向。无论是口述史、回信回访、成就连版等深度专题,还是编辑部文章、系列评论等言论产品,抑或是各类新媒体创意策划,各相关业务部门都多次碰头,制定细化实施方案,不断调整、反复推敲、精心打磨。方案随庆典筹备进展动态迭代,先后3次“回炉”升级,确保规定动作“一个不少”、自选动作“出新出彩”,形成了“日日有亮点、周周有爆款”的节奏,体现了策划的系统性、前瞻性。这种坚强的组织领导,确保了整个报道工作方向不偏、基调不变、力度不减,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工作轨道高效运行。

《西藏日报》8月20日系列回信(贺信)报道连版

二、创新表达: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史诗”

(一)“总书记回信(贺信)”回访报道以独特策划展现领袖人民情怀

我们围绕做好总书记报道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用好用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回信”这一宝贵资源,在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的关键时间节点,推出“尺牍寄深情 思想引巨变”习近平总书记致西藏干部群众的系列回信(贺信)及回访报道2个连版。报道没有停留在政策解读层面,而是聚焦回信背后的人和事:那曲牧民嘎拉一家,从当年写信汇报生活变化,到如今经营家庭旅馆接待游客;西藏大学的学生们,将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研发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实践……版面设计上,回信与回响并置,让“党中央关怀”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真实温暖,实现了“政治叙事”与“情感共鸣”的有机融合。

《西藏日报》8月8日口述史收官特别版面

(二)“口述史”系列报道以微观视角勾勒宏大历史

主旋律报道最易陷入的困境,是用抽象数据淹没个体体验。西藏日报社此次跳出“成就罗列”的惯性思维,以“亲历者口述+珍贵档案+记者补白”三位一体式叙事,精心策划推出“高原甲子・时代刻度|口述史”系列稿件。通过采访不同领域、不同年代的亲历者,生动展现了西藏6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宏大主题落到可触可感的个体命运,体现了“见人、见事、见精神”的融合传播理念。普穷回忆1965年第一次拿到选民证时“手一直在抖”,张祖林讲述1970年代在5200米雪线缉私“用麻袋装冰块当水壸”,沈清峰翻开1984年发黄的“三包”账本逐页对照,主人公一句“我当时23岁”把60年历史瞬间拉到读者眼前……行文不做宏观铺陈,通过个体叙事还原历史场景,以个人命运直接映照60年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国家叙事”与“民间记忆”的同频共振。80余篇稿件、20个连版,整体上呈现出一部立体的“西藏60年生活史”。系列稿件在全媒平台发布后获得广泛认可,部分精品稿件还得到了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的转发,全网阅读量累计突破1000万次,充分体现了主旋律报道的“破圈”效应。

《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抵达拉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报道版面

《习近平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报道版面

《习近平接见西藏各族各界代表》报道版面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报道版面

(三)“成就连版”生动呈现60年辉煌成就和新时代精彩答卷

庆祝大会当天,《西藏日报》要闻版尤其是1版,以“一张大图镇头版”的版面创新设计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的亲切关怀,生动展现总书记的领袖形象、人民情怀。重磅推出的6大主题成就连版(“亲切关怀”“伟大跨越”“长治久安”“高质量发展”“生态优美”“固边兴边”),系统梳理、全景展示了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数据详实、案例生动、设计精美。翻开《西藏日报》“甲子特刊”,扑面而来的是“版面会说话”的震撼,整份特刊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唐卡”:远观是山河壮阔,近看是岁月温情;沿金色雪山嵌入青稞穗、电力塔、复兴号、光伏板……把六大主题浓缩成一幅可行走的“叙事地图”,既有纸媒的沉稳厚度,又兼具视觉艺术的惊艳质感。如同一部浓缩的西藏发展百科全书,构成了纸媒报道的坚实骨架,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想震撼。

《西藏日报》8月21日特刊连版其二

(四)“编辑部文章”与“系列评论”,以权威声音凝聚思想共识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我们充分发挥党报评论的定音鼓、风向标作用,隆重推出了编辑部文章《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 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之际》,这一大型政论也实现了表达创新,在文风上追求平实 朴实,运用大量故事和场景,实现事、情、理的深度融合,文章在各平台推出后,迅速在广大读者和网友中引发强烈共鸣。不少读者反映,“文章分量很重,表达却很轻,读起来不累。”文章在新媒体端的阅读量、分享、点赞、评论数据亮眼,其中不少点睛之笔被很多权威媒体摘用,成为现象级产品。庆祝大会后,我们及时刊发社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并连续推出6篇“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评论员文章。这一系列评论文章,站位高远、逻辑严密、说理透彻,从理论层面深入阐释了西藏成功的密码,深刻阐明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工作的方向原则和重点任务,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统一了思想认识。

三、融媒实践:从“渠道叠加”到“体验重构”

融媒报道并非简单的同一内容多平台分发,西藏日报社重构传播形态,坚持“移动优先、融合传播、多点发力”的策略,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媒体传播格局,让大庆报道“燃”遍全网,“声”入人心。

(一)平台全力协作,创新传播格局

在传播节奏上,各平台不再是简单的同步推送,而是有明确的分工:传统纸媒主打深度阅读,推出系列解读;西藏日报微信号则根据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推出了“横屏3分钟故事、长文8分钟深读”的双层产品;抖音、快手聚焦视觉冲击,《#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女民兵方队。点赞支持你喜欢的方队!》短视频,没有冗长解说,仅靠方队行进的画面、群众挥舞的国旗、高原湛蓝的天空,就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在抖音平台上播放量达1560多万;微博开设专题专栏,持续推送深度稿件、口述史报道,微博话题#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阅读量3390.4万次,在全网率先报道了《先睹为快!中央代表团带来的纪念品即将送达》等一系列融媒体产品,平台播放量超300万+;客户端、网站进行实时直播、动态更新,大庆当日,超10万网友通过我们的直播第一时间直击庆典盛况;藏文频道组织开展基层采访活动,并推出《光辉岁月——西藏60周年·微见证》融媒体栏目,通过实地走访、人物专访、现场记录等方式,推出了一批贴近生活、温暖人心、具有时代气息的原创内容,生动展现了大庆的盛况和60年间的变化,吸引基层农牧民群众全面关注大庆的各项活动。截至目前,全社各平台共发布大庆相关稿件六千余条,其中原创稿件1500余篇,总阅读量(播放量)突破1.3亿次,累计涨粉超10万,实现了流量与口碑的双丰收。

(二)联动报道扩大声量,打破传播壁垒

我们主动“走出去”,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20余家主流党媒客户端,在8月21日同步推出“祝福西藏!扎西德勒!”开机屏海报,实现了西藏新闻的全国覆盖。这种跨区域、跨平台的联动,形成了舆论合力。

更具突破性的是《所以,西藏!》短视频的创作。这部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打造的作品,以“一篇文、一条片、N张图”的极简形态,浓缩呈现西藏自治区60年沧桑巨变,首次把宏大主题转化为“轻量级”产品,证明了重大报道也可以“短、平、快”。带你到西藏的,不是嘴上的道理,而是脚下的道路,视频中的三句话,都与“路”有关:用“道路通向远方,是为了让朋友来到身旁”的诗意表达,串联起西藏与外界的联结。视频没有使用任何数据,却通过“脚走的路是手修的”以“路”为意象,贯穿“三条天路”——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电力天路,把基础设施跃升与制度优势巧妙勾连,巧妙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假如心是近的,再遥远的路也是短的”则触动了网友的情感共鸣,微博话题阅读量超千万,不少网友留言“想去西藏看看,走一走那些被故事填满的路”。文章用“所以”设问,形成强烈因果逻辑: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因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所以雪域高原“换了人间”。这种“因—果”结构把宏大叙事变成一条清晰而有力的逻辑链,“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创作思路,打破了时政报道的刻板印象,既回应了国际舆论关切,也为国内受众提供了简洁有力的认知框架。

联动演艺明星录制的“祝福西藏扎西德勒”视频,没有说教式的祝福,而是明星们分享自己与西藏的故事:有的曾参与西藏公益活动,有的因影视作品与西藏结缘,这种个人化的表达更易引发网友共鸣,话题登上热搜榜后,带动更多网友自发传播西藏的美景、文化,实现了“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的同频共振。

四、结语

西藏日报社关于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宣传报道,之所以能实现“刷屏破圈”,核心在于突破了传统主旋律报道的思维定式:在策划上,从完成任务转向创造价值,让报道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内容上,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史诗,用个体故事承载时代主题;在传播上,从渠道叠加转向体验重构,让不同平台各展所长。

重大主题宣传作为传递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载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顶层设计确保方向不偏、节奏不乱;必须前置策划、全媒统筹,才能形成“长流水、不断线”的持续热度。对于主旋律报道而言,要避免陷入“宏大叙事”的空洞表达,需善于从百姓生活、个体命运中挖掘“小切口”,用鲜活的人物故事、具体的生活场景承载“大主题”。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刻度上,西藏日报社以党的治藏方略为根本遵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报道既有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也有可触可感的个体故事;既有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也有世界屋脊的开放胸怀;既占领主流舆论阵地,又成功“破圈出海”。整体呈现“导向稳、内容厚、形式活、传播远、效果实”的鲜明特征,是一次主题宣传与媒体融合相得益彰的标杆之作。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