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西藏日报社精心策划推出“高原甲子・时代刻度|口述史”系列稿件。该系列紧扣时代主题,以“亲历者口述+珍贵档案+记者补白”三位一体式叙事,通过采访不同领域、不同年代的亲历者,生动展现了西藏6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宏大主题落到可触可感的个体命运,体现了“见人、见事、见精神”的融合传播理念,使“纸上的历史”转化为“体温的记忆”,既还原了历史现场,又激活了公众情感,是主题报道的一次创新突破,提供了主旋律报道“破壁出圈”的西藏范本。
系列稿件在全媒平台发布后获得广泛认可,部分精品稿件还得到了新华社、人民网等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的转发,全网阅读量累计突破1000万次。西藏日报抖音、视频号、快手号、微博同步发稿量30余条,播放量110万+,充分体现了主旋律报道的“破圈”效应。
一、叙事视角下沉:以个体命运折射时代巨变,实现 “国家叙事” 与 “民间记忆” 共振
打破宏大叙事的传统框架,以口述史为主线,由亲历者现身讲述,生动还原历史细节,增强报道感染力与公信力。普穷回忆1965年第一次拿到选民证时“手一直在抖”,张祖林讲述1970年代在5200米雪线缉私“用麻袋装冰块当水壸”,沈清峰翻开1984年发黄的“三包”账本逐页对照,主人公一句“我当时23岁”把60年历史瞬间拉到读者眼前……行文不做宏观铺陈,通过个体叙事还原历史场景,真正实现了“小人物写大历史”。以个人命运直接映照60年跨越式发展,小切口折射大时代,把政治话语转译为个人故事,实现了“国家叙事”与“民间记忆”的同频共振。
二、叙事方式创新:“口述+档案+补白” 三位一体,实现多元视角历史书写
“口述”是系列稿件的核心内容,亲历者的讲述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和时代温度,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他们的话语中既有对过往经历的细致回忆,也有对当下生活的真切感受,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档案”则为口述内容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充分运用《西藏日报》不同时期的报道资料,每篇稿件都同步公开了大量原始档案,如自治区第一届人大选票、拉萨海关关员手写缉私日记、1984年教育“三包”补助原始账本等。这些档案是历史的直接见证,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进一步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记者补白”则起到了连接口述与档案、补充背景信息的重要作用。记者在稿件下端以300字左右的篇幅,交代事件的历史背景、标注关键数据、提示与其他内容的互文关系。这种对历史资料的深度挖掘和有效运用,使系列稿件成为一部立体的西藏60年发展史。
例如,在讲述布达拉宫维修工程时,口述部分描述了工作人员的维修经历,档案部分展示了工程开工典礼的原始报道,补白部分则介绍了维修工程的规模、资金投入以及对布达拉宫保护的重要意义。三重视角叠加,既保证了史料真实性,又让“沉默的档案”开口说话,形成“可看、可听、可证”的叙事闭环。报纸版面编排上,高清档案影印件与亲历者讲述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既吸引阅读又深化了主题。
三、传播模式创新:实现一次采集、多端分发
系列稿件在传播方式上构建了“报纸+网络端+视频端”的全媒传播矩阵,通过一次采集、多端分发的模式,打造了层次丰富的传播产品,实现了主旋律报道的“破圈”传播。
报纸以整版篇幅对系列稿件进行深度呈现,更创新性地采用了预告版和结束版的方式,共发布口述史相关稿件80余篇,报纸连版20个。通过科学的版面布局、特色的栏目设置和丰富的视觉元素,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报纸版面的显著位置同时刊登客户端二维码,打通线下与线上传播的关键纽带。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直接跳转至西藏日报社客户端的系列稿件专题页面,便捷获取更多相关内容,包括完整的视频采访等更多未在报纸上呈现的档案资料以及其他读者的互动评论等,有效引导读者从纸质阅读向数字阅读“破界”,极大地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西藏新闻网开设专栏,将系列稿件进行数字化呈现,方便读者随时在线阅读和查阅。西藏日报微信号则根据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推出了“横屏3分钟故事、长文8分钟深读”的双层产品。横屏3分钟故事对核心内容进行浓缩,通过口述形式,增强故事的吸引力;长文8分钟深读则为深度阅读爱好者提供了完整的内容。多平台协同发力,多层次产品设计,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极大地扩大了系列稿件的传播范围。
西藏日报社“高原甲子・时代刻度|口述史”系列稿件以“小切口、深叙事、融传播”的创新路径,让档案说话,让原声传递,让技术赋能;使深主题报道更富历史温度和情感力量,更是增强真实性和权威性,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破圈”传播。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