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西藏日报社以报社媒体事业发展的良好成效检视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深入开展“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活动,于6月25日推出“在现场”全媒体专栏,截至目前,共刊发稿件21篇。专栏践行“四力”要求,着力提高稿件、产品的亲和力感染力,提倡“短、实、新”,采取在现场、讲故事的写法,用心用情作好正面宣传,让群众爱听爱看,把基层一线打造成为检视新闻实践的“磨刀石”,让新闻产品传播拥有“点石成金”的影响力。
走基层,捕捉好新闻。鲜活的新闻来自现场,动人的故事采自一线。西藏日报对标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在全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把笔头镜头对准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实践,挖掘细节,打磨故事,捕捉生动感人的好新闻。如6月25日,西藏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索朗措姆不同意记者“三分之一牧民直接受益”的算法,原来——在察夏村,人人吃上了“生态饭”》,采访组深入那曲市色尼区香茂乡察夏村,在与驻村工作队队长索朗措姆的聊天中,敏锐发现一个好的新闻点,并通过生动的细节对话,讲述了察夏村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居环境,让群众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的故事。该稿件切口小,细节多,一线味道足,记者如果不下基层,就很难捕捉到这样的好新闻。
转文风,新闻有看头。好的文风,力求既简短精练、直截了当,又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并且讲实际的话,不讲虚话空话,这样才能思想深刻、富有新意。梳理“在现场”全媒体专栏刊发的系列稿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稿件文风鲜活,短小精悍,可读性强。如6月26日,西藏日报头版刊登《为拉林铁路保驾护航——“钢轨医生”出诊记》,关注铁路探伤“冷门”领域,用鲜活的事例,聚焦中铁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工务机械段4名探伤工乘坐探伤车,对拉林铁路进行全面体检的故事,故事讲得既生动有趣,且让受众大呼“长见识”。又如6月25日、6月29日,西藏日报微信公众号分别推出《索朗措姆不同意!》《慕了!西藏这家食堂太“潮”了》等新媒体产品,新颖有悬念的标题,构思巧妙的文案布局,丰富而不枯燥的内容,让受众留言称赞“标题非常好,吸引人”,本报公众号点击量分别为3.8万、1.8万,新闻有看头,受众甘当“自来水”,“破圈”传播效果显著。
改作风,改出战斗力。“在现场”全媒体专栏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不断改进作风,扑下身子到基层去,从思想上、行动上真正融入基层,多报道高原大地上带着“糌粑香”、沾着“酥油味”的新闻和故事,努力为受众奉上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样才能凝聚起新闻队伍的强大战斗力。如6月28日、6月30日,西藏日报分别刊登《浪卡子县多却乡东西干渠通向每一块田地——农田“解渴” 农民解忧》《小小“红色驿站” 群众交口称赞》等稿件,记者不断琢磨文稿细节,字数不过700字左右,就把政府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赢得群众交口称赞的大主题讲明白说透彻。“在现场”全媒体专栏的开设,对西藏日报采编人员既是一次业务“大练兵”,也是一次思想“大洗礼”,有效提升了报社采编队伍综合素养,为报社媒体融合事业发展“扩池蓄能”。
编辑 德吉央宗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