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同声>自治区社科院

《格萨尔》:抢救、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1日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区社科院

——访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次仁平措

谢颖 李木元 田福良 韩月

《格萨尔》史诗抢救整理部分成果

■编者按:

8月的藏北草原绿意盎然,人们迎来了规模盛大的赛马节。赛场上,健儿们驰骋飞跃;舞台上,《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精彩表演引人入胜。《格萨尔》史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格萨尔》史诗体现了怎样的中华文化底蕴?其保护传承状况如何?在新时代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次仁平措长年致力于《格萨尔》研究,近日人民政协报融媒体记者就此对他进行专访。

千年传唱的活态史诗

记者:《格萨尔》史诗被称为震撼人心的史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有什么特点?

次仁平措:《格萨尔》是由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降临人间,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凭借一代又一代艺人的说唱,《格萨尔》史诗流传千年。

《格萨尔》史诗有至少200多部,其篇幅和规模都远超世界其他史诗。同时,《格萨尔》更是活态传承的史诗,至今仍然传唱不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一种活的传统、活的生活、活的财富。

此外,《格萨尔》的流传十分广泛,在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多个民族中传播。不仅如此,还向域外传播,如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格萨尔》史诗融汇我国多个少数民族的历史、社会、道德、艺术等知识体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记者: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史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怎样的文化精神?

次仁平措: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性,《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些特性。

比如连续性。《格萨尔》史诗是在藏族古代传说、歌谣、谚语、神话等丰厚的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其诞生和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具有悠久的历史。此外,《格萨尔》史诗虽然反映战争的内容,但它的主线是正义,体现了人们反对侵略、保卫家乡的美好愿望,蕴含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和平的高尚追求。

又比如创新性。《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另一种是文本保存,其中,口头传承占了绝大部分比重。随着时代的发展,《格萨尔》史诗形式和内容呈现出新的面貌。从形式来看,过去艺人的表演主要为与观众面对面的说唱,而现在这种表演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借助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等渠道,传唱更加广泛。同时,《格萨尔》是多种文艺形式的源头活水,通过创造性转化,以藏戏、歌舞、小品、唐卡等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扩大了传承的空间。从内容来看,艺人们长期说唱,在传统的基础上还演绎出新的故事,称为独家说唱故事,即只有少数艺人能说唱的独特故事。这些故事像滚雪球一样,推动《格萨尔》史诗不断创新发展。

抢救整理筑牢根基

记者: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非常重视《格萨尔》史诗的保护传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您从事《格萨尔》抢救整理工作已经几十年,在这方面有什么进展?

次仁平措:对于《格萨尔》史诗来说,抢救整理是传承工作的重中之重。《格萨尔》是活态史诗,主要依靠民间艺人的记忆保存,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这种特性决定避免不了发生“人亡歌息”“人走艺绝”的情况。抢救整理艺人记忆中的史诗,让其绵延不绝是《格萨尔》研究者的历史使命。

20世纪80年代起,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就开始寻访和跟踪《格萨尔》艺人,录制说唱故事,先后录制了100多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然后根据严格的学术规范挑选、整理、出版。其中,《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是具有重要学术和文化价值的一项工作。

桑珠老人是具有代表性的《格萨尔》说唱艺人,在长期的说唱生涯中,不断吸收西藏各地谚语、歌谣、生产生活术语,被学界称为“语言大师”。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抢救性录制桑珠老人《格萨尔》史诗说唱故事,截至2011年老人逝世,累计录制2114小时说唱故事。2000年,桑珠老人说唱本抢救性整理工作正式启动,到2016年,编辑出版了45部(48册)《格萨尔艺人桑珠说唱本》,全套丛书累计超过52万诗行,是《格萨尔》艺人个体说唱史诗最长纪录,也填补了尚无完整的《格萨尔》个人说唱本的历史空白。

同时,对刚才提到的《格萨尔》艺人独家说唱故事,我们也进行了抢救整理和出版,形成《格萨尔民间艺人独家说唱本》丛书,目前已经出版了23本,计划出版30本,收录10多位国家级、自治区级传承人的30部独家说唱故事。这些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很多章节反映了古代藏族的社会风俗,记录了此前文献未有的民俗资料,是对《格萨尔》史诗内容的有益补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岗厅婚宴》描述了岗部落公主嫁到厅部落的联姻故事,详细记载了早期藏族的婚礼文化,反映了藏北草原的社会风俗。

记者:除了文本出版,在抢救整理方面还有哪些措施?

次仁平措:我们常说“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格萨尔》说唱艺术说和唱交替进行,除了唱词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唱腔曲调,好比双轮、双翼,缺一不可。

《格萨尔》史诗的唱腔曲调特别丰富,有学者形容为“千百人物,万首唱腔”,即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景,曲调都不相同。所以,曲调也是我们抢救整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民间文艺具有变异性的特点,相较于内容,曲调的变异更为复杂,相关抢救整理也是迫在眉睫的工作。我们目前出版了《格萨尔音乐精选》,展现了118种不同曲调。

交流交融增强认同

记者:去年初,《格萨尔》藏译汉丛书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首发,翻译工作对于《格萨尔》史诗的传播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次仁平措:《格萨尔》藏译汉丛书是西藏自治区重大文化工程,去年首发的是收录了已故《格萨尔》说唱家桑珠藏文说唱本中33册史诗故事的系列丛书,也是目前全球最完整《格萨尔》个体说唱艺人说唱本藏译汉版本系列。

这套翻译本长达32万多诗行,集合了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档案馆、布达拉宫管理处等多家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以及北京、青海、陕西、甘肃等全国《格萨尔》学界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心血。现在,藏译汉文化工程又启动了二期项目,翻译优秀民间艺人独家说唱故事,正在有序开展。

翻译能够促进《格萨尔》史诗的传播,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增强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同时还能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此外,也为学者研究提供了便利,让很多不懂藏文的学者能够进行深入研究。正因如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严把质量关,力求留得住、传得开。不过《格萨尔》史诗翻译还处于初期阶段,并且语言艺术的翻译难度也较大,所以还存在不少困难,但我们将不断推动这项工作,提炼总结经验,争取打磨出更多的学术精品。

记者:“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如何进一步促进《格萨尔》史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次仁平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高度重视,有力促进了全国范围内《格萨尔》的抢救、保护、传承。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在做好抢救保护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格萨尔》史诗学术研究,探索更多元的转化和创新方式,不仅让它留下来,更要挖掘它的时代价值,助推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格萨尔》研究领域的贡献。

文章来源:《 人民政协报 》

(编辑:普布次仁)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