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这场发布会,信息量满满!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30日 文章来源:广电视界
9月2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杨国瑞分别就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以及做好主题宣传、繁荣精品创作、完善传播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开展国际交流、加强行业治理和下一步重点工作等进行了全面介绍。

发布会上,广电总局相关领导还直面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等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回答了记者问。
应当讲,发布会所谈话题均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且十分关心的问题,广电总局领导以不回避、不推脱的态度面对和回答问题,并通过详实数据来说明相关管理和治理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让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具体工作和相关政策了然于胸,对于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增强信任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曹淑敏在介绍广电总局在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总体情况时,主要谈了六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
做好主题宣传,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方面,曹淑敏谈到,全国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视听平台先后推出了《中国智慧中国行》《新思想一路讲》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新闻报道、理论节目。
关于繁荣精品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曹淑敏介绍说,我国目前有节目制作经营机构5.6万家,电视剧年产量居世界首位,纪录片、动画片、文艺节目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今年上半年共制作发行电视剧70部、网络剧112部、网络微短剧272部,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其中,《狂飙》《三体》《漫长的季节》等电视剧网络剧、《中国奇谭》等动画片、《非遗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声生不息·宝岛季》《登场了!北京中轴线》等网络视听作品,多部优秀作品都引发观看热潮。
完善传播体系,保障好人民群众收听收看方面,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亿,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1.5亿。同时,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用户超过3亿,互联网电视(OTT)平均月度活跃用户数超过2.7亿户,网络视频用户10.44亿。
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视听体验方面,电视正加快由标清向高清超高清发展,全国已经有高清频道1099个,其中超高清频道10个,到2025年底,高清电视将成为基本播出方式。加快建设新型广播电视网络,通过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有线+5G”融合传输格局,广电的移动用户已经超过1800万。自主研发国产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已经部署终端总量超过3800万台。
开展国际交流,增强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方面,广电总局举办了“一带一路 节目互播”活动,遴选出百部优秀视听作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展播推广,精选30个丝路国家的60余部优秀作品在国内播出;在南非金砖电视台开办了“电视中国剧场”,并举办了“新视界·新影像”非洲播映活动。在南京举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电视节,开展了主题对话、节目展播、内容技术展等系列交流活动。近年来,一大批国产作品,比如专题片《领航》、电视剧《三体》《山海情》等在海外传播,生动展现了中国理念、中国形象、中华文化。
在谈到加强行业治理,维护良好行业生态时,曹淑敏表示,广电总局响应人民群众呼声,深入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坚决整治天价片酬、畸形审美、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倾向,坚决查处违规播放广告等各类违规行为。当前,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电视难、看电视烦”问题,我们正在开展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专项治理,北京等试点地区2000多万用户已经实现开机看直播。
针对下一步总局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作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划的提问,曹淑敏强调,广电总局将牢牢把握工作定位,即两大业务,包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业务,两者构成了大视听范畴,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到网络视听业务;三大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公共服务属性和技术产业属性。把握意识形态属性,就是要传播好党的声音,守好守牢意识形态阵地。把握好公共服务属性,就是要服务好人民群众,强化用户需求导向,为群众提供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和好的服务。把握技术产业属性就是要顺应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用先进技术赋能行业发展;四个层次,可以概括为四类载体。包括广播电视网、IPTV网,就是交互式网络电视,是由电信运营商传输的,第三类是互联网电视,就是OTT,第四类是互联网。前三个都是指电视大屏,互联网是包括各种手机的小屏等。
在把握工作定位基础上,就明确了工作方向。即着重从“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开拓创新推进媒体融合、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三个方面发力。
首先,巩固提升传统广播电视,就是让群众看好电视。总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服务、改善体验、增加高品质内容供给,普及高清电视、加快超高清电视发展,推动频道精简精办、瘦身健体,延伸拓展政务服务、社会服务、家庭服务等功能。开拓创新推动媒体融合方面,建设新型广电主流媒体,同时推动网络视听等新媒体新业态的繁荣发展。在整合聚合形成发展合力方面,包括要针对行业资源分散分割问题,加强内容、传播、技术、数据等各类资源的整合聚合,共建共享共用,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明确了工作定位和工作方向之后,要注重突出工作重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壮大主流舆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二是深耕精品创作,抓好重大主题精品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大力推动广电科技创新,用先进技术赋能行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四是深化行业治理,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生态。五是增强安全保障,体系化推进安全保障工作,以安全优质的广电视听服务千家万户。六是加强国际传播,进一步深化广电视听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六个方面工作重点,既是广电总局正在进行时的主要工作,也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强化的重要举措;既是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视听生活需要的真切回应
在回答如何看电视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的主题曲火上微博热搜的问题时,曹淑敏表示,6月份推出的《中国智慧中国行》,在所有卫视以及七大网络视听平台播出,主题曲非常好听,尤其是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曹淑敏介绍说,广播电视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走向群众的桥梁,通过实施“创新理论传播工程”,推动创作更多思想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节目。其中,《思想耀江山》《思想耀征程》等走遍大江南北,深入基层一线,用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故事讲述背后的大道理,《这就是中国》《中国正在说》等节目直面现实、直面热点,把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的优势讲清楚,增强青年人底气和自信。正在拍摄的纪录片《千万工程》,也将用万千乡村的蝶变,这也是浙江经验,来反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力量。
有记者问广电总局在推进媒体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时,曹淑敏表示,近年来,广电总局在中宣部的领导和指导下,大力推进广电媒体主力军进军主战场。
一是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广电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连续五年开展全国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的推选活动,形成了央视频、芒果TV、百视TV、Z视介等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新媒体平台。
二是引导京津冀、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陕西、苏州等地区的8家广电机构建设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进行理论研究、模式探索、技术应用和项目孵化,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探新路、破新局。
三是连续举办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推广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和经验做法。通过探索全行业的聚合整合,在今年6月成立了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打造网上宣传的“广电联合舰队”。全国广播电视共开办了4.2万个新媒体账号,形成了新媒体矩阵群。这么多的账号,每个账号分散的话,它的传播力是有限的,怎么聚合起来?为更好地发挥这些资源的潜力、合力,广电总局筛选了央视频、北京时间、上海看看新闻等100家的广电新媒体品牌,组成了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目前联盟成员总粉丝量近20亿。把广播电视内容优势与互联网传播优势结合起来,努力把联盟打造成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协作共享、发展赋能、高端智库的平台。自今年6月28日联盟成立起,联盟累计发稿550条,总阅读量超过35亿
同时,广电总局积极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通过创新协同机制,打造大屏小屏联动、长短视频互动、传统广电媒体与网络视听平台协作发力的发展格局,共同丰富深度融合、共享共赢的视听生态场景。传统广播电视与传统广电的新媒体协同,电视剧、纪录片等长视频与互联网上的短视频协同,传统的广电媒体与爱优腾等商业平台协同,共同发力。
下一步,广电总局还将继续围绕“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系统谋划和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媒体新格局。
(二)
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广电总局在推动精品创作繁荣方面有哪些经验?下一步还将推出哪些好作品时,朱咏雷表示,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原创能力显著增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特别是现实题材、重大革命题材创作开创了新境界。中国电视剧还走进了世界各国的荧屏,2022年电视剧出口达到803部次,14万集
朱咏雷介绍,广电总局以“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为主线,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部署和重要时刻来规划电视剧选题,集全行业之力打造主题电视剧精品。
首先,建立了电视剧主创人员“下生活”制度,组织了《山海情》《县委大院》等编剧、导演、演员到基层较长时间地深入调研、体验生活。其次,推动好作品进入重点网络视听平台首屏首页、卫视的黄金时段,如《狂飙》《三体》《去有风的地方》《漫长的季节》等在重要平台的黄金时段播出,不断掀起追剧热潮。另外,广电总局还与中国作协、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立了协作机制,大力推动优秀文学作品、中华文明历史成为精品创作的资源宝库。广电总局还建立了好选题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国影视机构发放“英雄帖”,极大激发了行业创新创作的活力。广电总局制定发布了《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电视剧网络剧摄制组生产运行规范(试行)》《演员聘用合同示范文本(试行)》,设立电视剧制作技术创新国家实验室,推动制作技术、制作标准、制作规范取得创新突破。
近期,广电总局围绕纪念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推出了电视剧《冰雪尖刀连》,还将播出《上甘岭》《侦察英雄》等;围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将陆续推出《鲲鹏击浪》《问苍茫》《浴血荣光》等电视剧;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90周年,正在推进创作电视剧《伟大的长征》《最顽强的抵抗》《风雨宝庆里》等重点作品。同时,还重点策划指导了“一带一路”主题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生命树》《喀什古城》《日光之城》等电视剧,以及东北全面振兴主题电视剧《冰天雪地》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记者问,近年来电视操作好像越来越难,很多人反映遥控器很多、按键很复杂,经常找不到直播频道,看不到直播节目,对此广电总局有何相关改善措施?
朱咏雷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看电视直播频道难、遥控器多、操作复杂”,另外电视机跟机顶盒的连线也比较多,广电总局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呼声,把解决电视操作复杂问题、实现简单容易收看电视直播频道作为民心工程全力推进
广电总局已经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专项治理方案,与工信部一起联合印发了有关通知,推出了一系列治理举措。比如,正在试点通过对有线电视和IPTV机顶盒软件升级,使广大观众打开电视机机顶盒就能直接看到电视直播频道,并且把电视直播频道窗口放在交互页面的突出位置。
目前,全国已经有2000多万台有线电视和IPTV机顶盒实现了开机就能看到电视直播频道,北京市作为试点城市,500多万有线电视用户已经实现了开机看电视直播频道。到今年年底,全国有80%的有线电视用户、85%的IPTV用户可以实现开机就看电视直播频道。总局也在推动各有线电视和IPTV运营商简化电视频道回看业务操作,一部分具备条件的智能机顶盒能够实现待机快速唤醒功能,缩短开机时间。
广电总局与工信部一起,正在推动电视机生产厂商研发智能电视机开机以后自动优先显示电视直播频道功能。组织科研单位、电视机厂商研究简化减少遥控器、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多种技术路径,争取早日实现电视机、机顶盒使用同一个遥控器,最终推出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接收设备。与此同时,还在积极组织和引导有线电视和IPTV平台加大免费优质内容供给。比如,北京歌华有线最近推出了“重温经典”免费专区,首都观众已经可以在歌华有线平台上看到经过高清修复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优秀经典电视剧作品。
针对国内高清超高清电视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的提问时,朱咏雷表示,在政策扶持引导方面,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电视台和有条件的县级电视台,全面完成从标清到高清转化,标清频道基本关停,高清电视成为电视基本播出模式,超高清电视频道和节目供给形成规模。
该意见向行业释放了清晰信号,时间表是明确的,有力推动了高清超高清内容供给、网络建设和终端普及。我国高清超高清电视的发展有效地拉动了产业发展,据统计,去年我国高清超高清电视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
目前,在超高清内容生产方面,全国开播了4K频道8个、8K频道2个,超高清制播体系基本建成,一些广播电视制作和传输机构生产储备了上万小时的超高清节目,主要网络视听平台都开设了4K和8K专区,提供超高清电视剧、综艺等节目。在高清超高清节目传输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线电视“全国一网”建设和光纤化、IP化升级改造,加快推进超高清机顶盒置换化智能化更新迭代,普及IPTV超高清机顶盒。我国直播卫星平台高清化发展迅速,已经向全国直播卫星用户提供31套高清电视节目。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积极推进超高清关键核心技术、标准自主研发以及设备自主生产,我国在高动态范围、三维声、超高清智能电视操作系统、高效视频编码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已经投入产业化运营。
下一步,广电总局鼓励各级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积极采用超高清电视格式制作节目,支持电视台开办超高清频道,提升超高清节目传输覆盖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在回答针对即将到来的中秋和国庆节,广播电视有哪些精彩节目未来在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方面,广电总局有哪些举措的问题时,朱咏雷表示,河南广播电视台今年中秋将继续播出《“中国节日”系列之中秋奇妙游》,这也是广大观众一直很期待的。这个长假,全国广播电视台和网络视听平台精心做好了节目编排,为观众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大卫视还将推出《中秋戏曲晚会》《“花好月圆庆丰年”——中秋国风音乐会》《送你一个长安·一月千年》等精彩晚会。在国庆期间,各大卫视、网络视听平台也安排了《博物馆之城》《时光音乐会》《中餐厅》《跨越时空的旋律》《行进中国·黄河篇》等综艺节目和纪录片、动画片。全国广电新媒体还将联合开展“盛世中华 大美中国”大型融媒直播行动,让观众在节日期间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大屏小屏一览壮美河山,感受盛世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加强优质内容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已经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中国节日》等综艺节目,《领航》《理想照耀中国》《诞生地》《我和我的新时代》《落地生根》等纪录片,还有《中国奇潭》《大禹治水》等动画片,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目前,广播电视优质内容依然不够多,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朱咏雷表示,下一步,将深化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出更多精品佳作。一是突出文化传承。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出《简牍探中国》《诗画中国·千古丹青》《大江南》《当节日遇见国色》等作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二是赓续红色基因。推出《人民领袖毛泽东》《伟大的胜利——抗美援朝启示录》等节目,让人民群众在视听声画中追忆峥嵘岁月。三是反映火热生活。将推出《你好!生活》《舌尖上的乡村》《阳光下的人们》《幸福:是奋斗者的幸福》等具有烟火气息、生活味道的节目,记录百姓的美好生活。四是展现美丽中国。将推出《大运河》《大泰山》《我们的国家公园》等展示我国壮美山河,见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节目,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画卷。
(三)
在回答治理电视“套娃”收费问题采取了哪些解决方案?整治进展如何的问题时,杨国瑞表示,广电总局下定决心,举全行业之力,将其作为政治工程、民心工程和系统工程予以解决。
当前,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送的有线电视、通过电信运营商专网传送的IPTV、通过互联网传送的互联网电视OTT形成了三大体系,一方面满足了群众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多种市场主体不同程度参与电视的播送和收费,造成了“套娃”收费等问题,给人民群众带来困扰。
杨国瑞介绍,前段时间总局专门成立工作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收费包数量多、收费主体多元、收费不透明等问题,调研摸排了全部7家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22家电视机厂商、31个省区市的所有IPTV和有线电视,开展了近万用户的问卷调研,与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进行沟通,并听取了产业链参与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谋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试点先行的思路,分三个阶段全力推进治理工作。
第一阶段,今年内逐步实现收费包压减40%,提升消费透明度。第二阶段,明年上半年规范电视运营和收费。第三阶段,明年年底健全有线电视、IPTV、OTT三大业务体系长效管理机制,确保电视“套娃”收费问题“治得住、不反弹”。
最近已经开始了第一阶段的治理工作,确定了覆盖三大体系的北京歌华有线、山东省网、上海移动、广东电信、吉林联通以及小米电视和海信电视共7家试点单位。指导推动相关企业制定压减、合并收费包,增加订购管理页面,优化免费专区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歌华有线已经将14个收费包压减到5个,广东电信IPTV已经将原有10个影视类收费包压减为1个,新出厂的小米电视、海信电视不再预装APK。
预计到今年10月底,试点单位收费包将压减40%以上,11-12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整体压减收费包40%,电视“套娃”收费现象得到显著改观。在此,我们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多打开电视机看一看,监督和促进治理工作。
有记者问,广电5G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将会在哪些方面?
杨国瑞谈到,2020年底,中国广电完成对23家非上市省网公司和1家上市省网公司的整合,“全国一网”业务发展取得新成效。去年6月27日,广电5G网络服务正式启动,我国广电网络形成了“有线+5G”双轮驱动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年以来,广电5G发展开局良好,持续深化与中国移动“共建共享”战略合作,合作建成700MHz 5G基站57.8万站,实际可使用基站总数(含700MHz基站及中国移动共享的5G、4G基站)超过380万站,实现全国乡镇以上行政区域连续覆盖、农村区域有效覆盖,中国广电5G用户突破1800万。2023年6月底,中国广电固定语音业务网、互联网骨干网、内容集成平台等三大全国性基础业务网络平台开通上线,“有线+5G”融合传播格局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广电总局将指导中国广电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固网强基,推动网络能力升级。继续深化与中国移动的共建共享,持续优化广电5G网络的城乡覆盖;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升级,加快与云计算、数据中心、边缘计算的深度融合,端到端提升有线电视网络性能,打造新型广电网。
二是固移融合,打造全业务运营体系。统筹用好5G业务网、固定语音业务网、互联网骨干网、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四大业务网络平台,构建“电视+5G+宽带+语音+X”融合业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守正创新,培育特色内容优势。加强国家文化专网建设,着力汇聚各类内容资源,重构内容传播分发流程、创新产品形态,以特色内容牵引业务升级,构建跨屏、跨域、跨网、跨终端的传播新格局。
四是优化服务,提高客户服务效能。持续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和客服体系,进一步增强广电网络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精准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努力提升用户服务体验。
五是深化整合,优化一网运营格局。深入推进“全国一网”和“一省一网”整合,完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的运营管理体系,以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回答未来广电总局在广播电视对外交流方面有哪些安排和推进的问题时,杨国瑞谈到,近年来,广电总局持续推进与世界各国在视听领域的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
一是建立机制平台。组织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多边会议,打造了“视听中国  全球播映”“中外视听周”“中外短视频大赛”等品牌活动,与90多个国家签署了179个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为政策交流和务实合作搭建了平台。
二是讲好中国故事。近几年,一大批国产视听精品走向世界,其中现实题材电视剧影响力逐渐增强。比如电视剧《山海情》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共鸣,让国际观众看到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的坚韧品格和坚定信心。通过视听作品交流,向海外观众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是促进产业合作。通过举办中外产业对话,完善激励政策,支持出口基地建设、参与国际知名影视节展等方式,推进视听产业国际合作规模持续扩大,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视听产业的重要力量。
四是广交国际朋友。近几年,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媒体从业人员来华交流研讨,“一带一路”国家700多批媒体机构来华拍摄,他们亲身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新气象,拉紧了民心相通的纽带,为中外人文交流和视听合作夯实了民意和社会基础。

五是深化文明互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引进世界各国优秀的电视节目。今年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广电总局以“多彩视听 丝路与共”为主题,策划举办“一带一路”海外视听节目展播活动,精选30多个国家制作的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等60余部优秀视听节目进行集中展播,展现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姿多彩。下一步,广电总局将继续积极拓展全球媒体朋友圈,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视听领域的国际影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梁天禄)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