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评论

大竹卡渡口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4日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

在记忆的长河中,有一个地方,始终如同一座难以磨灭的灯塔,闪耀在岁月的深处,那便是大竹卡渡口。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交通要冲,更是我心中一段承载着恐惧、希望与变迁的难忘历程。

犹记得,那是一个寒冷刺骨的日子,雅鲁藏布江面上的薄冰宛如破碎的琉璃,肆意铺展。碎冰相互碰撞,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像是寒冬奏响的阴森乐章,每一声都透着逼人的寒意。狂风如同一头失控的猛兽,裹挟着如针般的凛冽寒气,从脚底直窜发梢,让人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

就在这样的严寒中,我怀揣着求学的憧憬,与父亲来到了古老的大竹卡渡口旁,准备乘坐牛皮船渡江前往南木林县中学。彼时,几位僧人也在江边静候,他们与我一样,将踏上这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渡江之旅,奔赴日喀则。

大竹卡,这个平日里人来人往的地方,此刻却显得格外冷清。只有那位络腮胡上挂满冰碴的船夫——丹增,正吃力地拖拽着牛皮船。父亲告诉我,他从十五岁起就以撑船为生,在这江面上度过了数十载光阴。尽管同处一个村落,但平日里大家碰面,都习惯性地尊称他为“聂本啦”(藏语,意思为船夫)。若不是父亲此刻提及,我恐怕永远都不会知晓他的本名。

对于每一个乘船渡江的人而言,严冬里狂风呼啸的时刻,无疑是恐怖的梦魇。狂风像一头失控的猛兽,让操控船只变得艰难万分,稍有不慎,整船人就有可能在瞬间被无情地掀翻,坠入江中,沦为鱼鳖之食。若是不巧碰上江面上漂浮的冰块,船不仅无法继续前行,尖锐的冰凌还可能像锋利的刀刃一般,轻易戳穿船底。届时,整艘船如同秋风中飘零的落叶,只能任由江水肆意摆弄。光是在脑海中想象那番场景,就让人浑身汗毛直立。然而,这片江面上,既没有横跨两岸的渡桥,也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无论风雨如何肆虐,我们只能硬着头皮登上这承载着希望与恐惧的牛皮船。

那天,狂风依旧怒号。三位僧人在聂本啦的安排下,率先登上牛皮船。聂本啦的沉稳,让大家心中多少有了些底气。船在他的操控下,缓缓驶向江心。江面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汹涌。偶有一阵强风袭来,船身便会不受控制地顺着水流漂移。当船行至江心约七十米处时,危险降临。聂本啦奋力挥动船桨,大声呼喊着让大家稳住,他斑白的发丝在狂风中飞舞,如同饱经沧桑的旗帜。船上的僧人赶忙诵经祈祷,而我们在岸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满心的无奈与焦急。

就在这时,留在我们身旁的一位小僧人,突然惊恐地瞪大双眼,指着江心,声嘶力竭地呼喊起来。众人顺着他颤抖的手指望去,只见那艘牛皮船正缓缓地没入江心。三位僧人的呼救声、绝望捶打船帮的闷响声,与滔滔不绝的江涛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悲痛欲绝的哀歌,令人心碎神伤。小僧人先是呆若木鸡地站在原地,仿佛被恐惧定住了身形,随后“扑通”一声重重地跪在江边,朝着江心连连叩首,最后无力地瘫坐在地上,双手掩面,放声痛哭。眼前的这一幕,犹如一场令人胆寒的噩梦,却又如此真实,真实得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

就在那一刻,一个强烈而又迫切的念头,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在我心中熊熊燃起:要是能在家乡的雅鲁藏布江上架起一座桥该有多好啊!哪怕不是那种用坚固钢筋水泥筑就的雄伟大桥,哪怕只是一座简易的铁索桥也好啊!如此一来,乡亲们便无需再在这凶险的江流中拿生命去冒险,往来的行人也能够安稳从容地通行。

那天,我在渡口久久伫立,双脚仿佛被钉在地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聂本啦和三位僧人的面容。为他们的悲惨命运揪心的同时,我止不住浑身颤抖。

幸运的是,如今,在家乡的雅鲁藏布江上,一座现代化的钢筋大桥已然横跨两岸,如同一道雄伟的彩虹。我们不仅能够安全便捷地往返于江两岸,还修建了通往邬郁、那曲、羊八井等地的柏油路。借助桥路带来的便利,曾经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与外界紧密相连,焕发出勃勃生机。乡亲们纷纷外出务工,拓宽了增收渠道;孩子们能够安心求学,追逐自己的梦想。如今的家乡,早已挣脱了贫困的枷锁,和西藏的其他村落一样,处处洋溢着崭新的活力。村民的眼界日益开阔,正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在通往小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齐心协力为建设美丽家园而不懈奋斗着。

大竹卡,见证了往昔的苦难与恐惧,也承载着如今的希望与繁荣。它是岁月的渡口,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稳步前行,走向美好的明天。(南木林·仁青)

(编辑:边珍)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