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评论

用实干担当托稳群众幸福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8日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 文章作者:唐代远

“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如何让担当成为行动自觉,是广大党员干部需要在实践中必须答好的重要课题。担当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可感知的,体现在日常工作细节中。判断干部优劣,不能只看奖状数量,更要看其面对急难险重的“冲劲”、破解复杂问题的“巧劲”,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行动。对于群众而言,“担当”是基层干部记满诉求的笔记本,是窗口的延时服务与耐心讲解;对于基层治理而言,“担当”是破解“中梗阻”的魄力,是激活“神经末梢”的智慧,是让政策“最后一公里”变“最暖一公里”的韧性。当干部把担当具象为“接诉即办”的速度、“现场办公”的力度、“跟踪问效”的精度,群众的信任感便会在“有求必应”中悄然扎根。

近年来,为精准考评干部作为情况,一些地方探索运用“担当指数”评价机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担当指数”的提升,需“愿担当”的自觉、“敢担当”的魄力、“善担当”的能力环环相扣。通过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为干部提升“担当指数”指明路径。一方面,要抓牢考核“指挥棒”,既看“显绩”也看“潜绩”,既重结果也察过程;另一方面,要厚植担当“精神沃土”,从党史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从先进典型身上感悟“功成有我”的境界。

“担当指数”的最终指向,是让“有为”成为干部队伍的“标配”。它不仅关乎个体评价,更是队伍建设的“风向标”。当每位干部都将担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便能凝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这种担当有为,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成色上、民生改善的成效中、社会治理的温度里。

群众心里有杆秤,能称出“担当”的分量。如何做有担当的干部?答案就在群众需求和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更多干部将“担当指数”转化为解民忧的实效,群众的“幸福指数”方能节节攀升。


(编辑:朗杰拉增)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