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评论

“弦歌不辍”略说(人文茶座)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5日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章作者:张 贺

《论语》记载了一则趣事,孔门弟子言偃任武城宰,孔子携众弟子前去探望,刚入城便听到弦歌之声,孔子笑说:“杀鸡何必用牛刀。”言偃回答道:“我曾听老师您说过,‘君子学道则爱护百姓,百姓学道则易于管理。’”孔子马上正色说:“同学们,言偃说得对。我刚才是和他开玩笑。”

古代传授《诗》学,均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史记》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后把礼乐教化、学习诵读都称为“弦歌”。“武城弦歌”“弦歌不辍”成为崇文重教、向化文明的代称。

一个民族崇尚诗礼教化,其精神世界必然是深邃而厚重的。诗,是心灵的吟唱,是情感的流淌,它以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礼,是行为的准则,是社会的规范,它以庄重的仪式和严谨的秩序,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塑造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弦歌之声回响在中华民族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中。自古以来,在诗礼教化熏陶下,中国人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孔子看到卫国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冷静地提出“富而教之”的主张。经济越是发展、生活越是富裕,越需要充实人民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富而知礼、富而守义、富而能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有着深厚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

面对命运的挑战和生活的苦难,经过诗礼教化洗礼的心灵会更加清醒、坚韧。孔子便是最好的例证。孔子一生以复兴周礼为己任,晚年周游列国,企图说服诸侯采用他的主张,但十余年颠沛流离,却无一成功。眼看理想落空,老之将至,孔子却依旧乐观坚定。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陈蔡之间被围困,绝粮断炊,众弟子饥寒交困都病倒了,而“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

孔门弟子继承了老师的精神。《韩诗外传》记载,原宪居鲁,家徒四壁,却“匡坐而弦歌”。颜回、曾参等人亦是如此。精神世界的丰满和强大战胜了现实和物质的困窘,坚定守护人生准则、执着地追寻理想成为中华民族推崇的高尚品格。

为什么“弦歌”会赋予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弦歌”所代表的是礼乐文明,所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信仰,是一个民族永恒的精神追求。守护文明、传承文明,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当一个人、一个民族明白了自己的道义所在、责任所在,就不会被苦难压倒,就会拥有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勇气。明末抗清志士、著名学者黄宗羲在面对追杀、威逼和利诱时傲然写道:“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坚持真理和正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虽历千百代而绝不磨灭。

以“弦歌不辍”为代表的诗礼教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历久弥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弦歌不辍”意味着把绵延五千多年而从未中断的古老文明传承下去,这是中华儿女的使命。新时代赋予“弦歌不辍”新的生命力,必将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推动全民族以更加自信昂扬的精神状态迈向未来。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5日 07 版)

(编辑:张群)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