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评论

“一校一院”携手共绘 教育援藏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其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2023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十四五”期间,西藏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先后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办学层次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但同时,西藏高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优势特色不够明显、“同质化”严重等问题。通过对口援藏推动我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是我区教育工作的重大举措。

自2023年12月陕西高校支持西藏民族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简称“一校一院”教育援藏工作)启动以来,在完善学科体系、优化学科布局、建强特色学科专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西安交通大学支援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年来,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较2023年上升了9位,已位列全国前30%;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支援下,西藏民族大学完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开展了电子信息学科学位点周期性合格评估整改工作,补齐了网络安全学科短板;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帮助下,两校合作建设特色课程《青藏高原考古》,合作开展项目申报和学术交流,极大地提升了西藏民族大学考古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科研水平。

“一校一院”教育援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离不开两省区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援藏高校的积极参与。陕西省8所援藏高校的专家学者入校考察,对各专业发展把脉问诊,找到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通过修订培养计划、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联合申报重大项目、协同开展科学研究合作等方式,破除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壁垒,激发了西藏高校专业调整的内生动力。

“一校一院”教育援藏工作始终以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结合陕西高校专业调整的经验,通过撤、停、并、转,淘汰不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实现资源整合。2025年,西藏民族大学将撤销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工业工程等4个专业,将本科专业数量调整至55个,进一步优化本科专业结构,持续加强理工医类本科专业建设,围绕西藏产业建设发展需要,积极探索新领域、培育建设新专业,支持清洁能源、绿色工业、通用航空等“九大产业”的专业建设。

“一校一院”教育援藏工作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式发展路径,形成以一流课程支撑一流专业的建设格局。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应用,课程建设正在由传统的标准化模式向智慧化、个性化、精准化转型。“一校一院”教育援藏推动西藏高校与陕西高校共同研讨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相互参与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数字应用能力。

为切实推动“一校一院”教育援藏工作,解决西藏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不高以及师资力量不足、产教融合不充分的问题,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内地高校交流合作,寻找到西藏高校与区外援助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的共同规律和共性问题,实现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积极构建开放式知识创新模式,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与此同时,西藏高校还要系统分析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之间的差异,突出学科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一直以来,西藏高校都将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因此,在学习借鉴内地研究型大学成功经验过程中,不能忽视了自身办学定位。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该纲要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中提出“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教育援藏应当紧密围绕西藏高校向应用型方向转变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调整西藏高校办学理念,优化培养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体制机制。

“一校一院”教育援藏工作在推动西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来自西藏的大学生走进陕西高校,与区外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实现了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学生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共同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相信,“一校一院”教育援藏工作一定会成为新时代教育援藏工作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

(编辑:边珍)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