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评论

秋季如何养生? 盲目“贴秋膘”可能适得其反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14日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好时节,不少市民已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秋季养生模式”。“春捂秋冻”“秋瓜坏肚”“贴秋膘”……这些民间流传的秋季养生方法科学吗?秋季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对于现在的人,“贴秋膘”是否真的有必要?针对市民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西藏阜康医院中医科主任杨秀云。

运动养生在年轻人中备受青睐

白露节气过后,天气渐冷,秋意渐浓,很多人已经把秋季养生提上日程,希望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储存热量、强身健体,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

那么,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如何看待秋季养生?又有哪些自己的独到见解呢?记者走访发现,秋季养生既源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自身健康状况日益增长的关注,也是对更高生活品质的热切追求。其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急速的生活节奏,致使许多年轻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心疲惫。而秋季气候多变,人体生理机能也随之调整,这使得秋季养生对年轻人而言愈发重要。

在秋季养生的具体实践中,年轻人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与传统养生方式大相径庭。他们热衷于个性化与多元化,巧妙地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拉萨,运动养生在年轻人中备受青睐。相较于传统的健身房撸铁,他们更倾心于那些充满趣味和时尚感的运动项目。比如,瑜伽成为不少年轻女性的首选,在静谧的秋日午后,铺开瑜伽垫,伸展身体,通过各种体式的练习,不仅能塑造优美的体态,还能在一呼一吸之间舒缓压力,让内心重归平静。普拉提也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它强调核心肌群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力。

还有一些年轻人热衷于骑行,在周末的清晨或工作日的夜间,约上三五好友,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城市的林荫大道或郊外的乡间小路,感受秋风的轻抚,欣赏沿途的秋日美景,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与朋友之间的感情。秋季也是一年中最好的观山季节,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攀登高山,挑战自我,当站在山顶俯瞰壮丽的山河秋色时,那种成就感和身心的愉悦感是无法言喻的。

秋季进补应均衡饮食,以“清补”为主

31岁的上班族德西拉姆,白露后喜欢为自己煮一碗银耳雪梨羹。她将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与去皮去核的雪梨一起放入锅中炖煮,再加入适量的冰糖,煮至银耳软糯、雪梨软烂。这道羹汤不仅口感清甜,而且具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非常适合秋季食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入秋后,许多年轻女性都像德西拉姆一样,越来越重视秋季进补,她们会经常食用芝麻、糯米等可以滋阴生津的食物,以缓解秋燥。上班期间,她们喜欢喝枸杞菊花茶,达到秋季滋养肝肾,提神明目的作用。

那么,对于现代人,秋季进补是否真的有必要?西藏阜康医院中医科主任杨秀云表示,这需要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来决定。进入秋季,气温降低,人的食欲逐渐增强,消化力也提高,正是弥补由于夏季天气炎热造成营养不足的好季节。另外,秋季各种动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种类齐全,是进补的最好季节,这就是民间常说的“贴秋膘”。

杨秀云强调,“贴秋膘”不光是要吃肉,而是要做到饮食均衡、营养合理。除了肉类,还包含果蔬、蛋类、奶类、谷类、豆类等。在肉类中,除了瘦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鱼肉、虾肉等都可合理搭配。杨秀云建议,秋季进补主要是“清补”,不建议“大补”,要根据身体状况和体质进补。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和儿童“贴秋膘”也得小心。“他们的消化功能比较弱,如果吃得太补,脾胃会受不了,消化吸收也会受影响。”杨秀云说,“脾虚的人也一样,他们本来就吃得少、肚子胀、没食欲、容易累、脸色也不好,要是再吃太多肉,脾胃就更难运化,脾虚也会更严重。所以,脾虚的人想进补的话,建议先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增强脾胃功能。”

秋季养生要重视心脑血管疾病

立秋后,注重养生的旦增拉姆开始改变饮食习惯,近期她喜欢吃蛋包饭和菌汤,甚至会连续几天吃同样的食物。没过几天,旦增拉姆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前往医院就诊后,医生告诉旦增拉姆,她的吃法属于盲目进补,会打乱身体代谢功能。

杨秀云向记者介绍,进入秋季,人们习惯进食一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这符合中医“秋收冬藏”的理念。但是,现如今很多人营养充足甚至营养过剩,所以不建议盲目“贴秋膘”。过度进食一些高热量的食物,可能会增加患肥胖、高脂血症甚至冠心病的风险。

杨秀云建议,进入秋季,人们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积极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接种疫苗能有效减少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和重症发生风险。自觉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出现发热、流涕、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尽量居家休息,视情况及时就医。

另外,秋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多发季节,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会突然出现头晕乏力、胸闷心慌、四肢麻木等症状。杨秀云提醒,立秋之后,中老年人血压波动可能会更大。心脑血管病患者要更加重视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危险因素控制,及时到医院复查,遵医嘱规律用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不吸烟、限制喝酒、不久坐等。中医认为,秋季是人体精气都处于收敛内养的阶段,所以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切勿大汗淋漓,以防出汗过多而耗损阳气。(记者 德吉曲珍)


(编辑:王小莉)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