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评论

多所高校“自由转专业”,缓解考生的志愿填报焦虑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2日 文章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高考结束,为了做好高考考生志愿填报指导工作,全国多所高等院校近日召开了2024年本科招生政策发布会。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均对本科阶段“转专业”的政策进行了介绍。和以往的政策相比,如今,各大高校有关“转专业”方面的政策灵活度更高、可选择的次数更多,可以更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入大众化阶段,转变育人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专业选择自主权,更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放开转专业的限制,是高等教育从以前的工业化、统一化的培养转向个性化、智能化的培养,也是提高教育多样性、丰富性、差异化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转专业上不断放开门槛,甚至实现了转出“零门槛”,以确保学生尽可能选择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比如,2023年5月,吉林大学宣布放开转专业限制,每人有1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已实行“零门槛100%自由转换专业”政策。

兴趣是驱动个人学习成长的核心因素。当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专业兴趣和热情,又同时选择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实现了个人的禀赋与兴趣的“双向奔赴”,往往能激发探索未知的动力和热情,实现更高的学业成就。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对于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来说,同样很有助益。

相反,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赶鸭子上架,对学习者个人来说,将是身心的双重煎熬。一些考生在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听从老师、父母的建议或者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进入大学之后,却发现所选非所爱,往往会付出一些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放开转专业的限制,给学生二次选择甚至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找到志向所在,大有裨益。

过去,高校之所以对转专业层层设限,还在于办学条件受限。比如,如果学生纷纷从某些冷门专业涌入个别热门专业,师资可能跟不上,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可能受到冲击。当下,这种因素并非不存在。因此,推动高校教学改革,重塑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是开放转专业必须做好的配套举措。高校也应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模块化、个性化的课程菜单,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勿要盲目跟风选择专业,而是要真正结合个人的兴趣和国家的需要进行选择。

高考结束后,天价高考志愿服务又引发关注。某网红导师近2万元的志愿填报课程被一抢而空。这背后,既是因为当下志愿填报更复杂,而高中生涯规划不到位,也与对专业选择重要性的过度渲染有关。在那些网红导师的口中,专业选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生的成败。高校专业的选择,仅仅是探索人生的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一次选择,成与败,都决定不了人生。从这个角度讲,一个更开放、自由的转专业制度,更多的选择机会,将有助于缓解考生志愿填报的焦虑,让考生在填志愿选专业时更加从容。(李一陵)

(编辑:白玛旦增)

微信

抖音

邮箱

邮箱地址:xzwxbjb@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