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烟火人间从来不是宏大叙事的主题,但宏大主题是由无数个“我”字连成的个体生命体验,今日起格桑梅朵推出非虚构栏目《烟火·人间》,用真实的笔触讲述凡人故事,见证平凡如何迸发耀眼的光芒。
3月的拉萨,乍暖还寒。几天前那场酣畅淋漓的雪,只在远山背阴处留下一道残白,冬天似乎还未远去。
四季轮回,在拉萨清真大寺前街,人群熙来攘往,这里是古城拉萨最喧嚣的烟火街景。晨曦微露,街头的生意人就已开始为招揽生意各显神通,四散进入古巷;售卖清真熟食和鲜果蔬菜的商贩叫卖声此起彼伏,直至夜深。
历史或许曾在这里风云变幻,但亘古不变的是那浓郁的人间烟火气,你总能在这里看到生活最本真的样子。一群群异乡人,在点头微笑间讨生活、拼岁月,他们的身影,鲜活又生动地勾勒出这座千年古城最动人的画面。
“差价里讨生活”:街边生意一靠信誉,二靠运气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拉萨清真大寺前街时,午夜的喧闹才刚停歇。三三两两的男子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慢慢走向街心,不时与其他人熟络地打招呼,他们小半天的街边生意就此开启。这些生意人中有本地的,也有从西北来的,还有趁农闲赶来的农牧民。他们以买卖土特产品为生,在差价里讨生活,期望运气与信誉的双重“加持”,能赢得生活的青睐,养活一家子。
站在一堆戴着穆斯林白帽和藏式礼帽的男子中间,当子加并不显眼。人群中,他侧身听着大家在谈论什么。常年因高原紫外线暴晒而略微发红的脸颊上,始终挂着一丝微笑。他并不急于插话,只想打探更多消息。
当子加来自甘肃夏河,来拉萨已有十余年,靠着在街边买卖虫草养家。“有时候能多赚点,有时候会赔。”这是以街边生意为营生的“当子加”们的生活常态。他们多数是做小本生意,从别人手里买进,再转手卖给沿街的商户或个人。“只要从中赚点差价,够生活就好。”当子加语气平静地说。
街边营生,多数时候平淡无奇,但也有惊心动魄的时刻。几年前,当子加和朋友一不留神就落入一伙当地人与外地人串通好的骗局中,他和朋友买到的虫草中掺了几两假虫草。他们转手卖给边上的商户时,才被商户老板发现端倪。
“上当了!”当子加只觉得心头一沉,热血涌上头,“对零散户来说,实在是亏大了。”他说。幸运的是,事发很久后,他和朋友在八廓街的人流中,偶遇其中一位行骗者,两人一把抓住那人交给警方,拿回了被骗的钱。
差价里讨生活,显得既容易,又异常艰难。“街边生意一靠信誉,二靠运气。有时你刚高价进货,那边儿就已经跌了,只能认栽。”当子加说。
好在靠着这些年的积蓄,当子加在拉萨娘热沟安了家,他和家人在拉萨的漂泊生涯也算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知足常乐”:生鲜蔬果与清真熟食的背后
当跑街的生意人踩着朝阳涌入拉萨清真大寺前街时,来自四川遂宁的老周,已经赶到了堆龙农贸市场,他要从这里买进当日所需的水果。在中午2点前,老周回到位于嘎玛贡桑的出租屋。吃过老伴做好的午饭,老周总会抓紧时间睡上一觉,他要为四点以后的忙碌时光养足精神。
拉萨清真大寺前街一天内更大、更肆意的喧闹声要从下午5时左右开启,直至深夜结束。这是那些在此买卖生鲜蔬果与清真熟食的小贩们的“主场”时段。
在租位摆好了水果摊,老周就站在自家拉货用的小货车前,始终扬着微笑面向行人。一位年轻的藏族女士带着两个男孩路过,蹲下身子将一个草莓拿在手里,未抬头便问:“多少钱?”听到老周回话后,她又顺手捡起几个,往老周递给她的塑料袋里放,老周则顺手往两个男孩手里塞了几个砂糖橘。
每次称完客人要的水果,老周总是快速算出价格。他说:“回头客多,买了一次,买二次嘛,要称够。”他还说:“生意还可以,总有个饭吃,发不了财。”今年是老周在拉萨做小本生意的第23个年头,靠着零卖水果,他和老伴供养三个孩子。如今,两个女儿已经开始工作,并各自成了家。对此,他欣慰地说:“还是可以哦!”
与很多区外商贩不同,来自昌都某地的卓嘎和卓玛姐妹俩的摊位,只卖一些本地时令农产品,如:从蔡公堂进的本地小白菜、小胡萝卜,产自亚东的土豆,山南的藏鸡蛋,以及自制的酸萝卜等。15年来,姐妹俩苦守这1米的摊位,以维持两家人的日常,她俩异口同声道:“知足常乐嘛。”
在老周和卓嘎姐妹俩的摊位背后是以清真熟食为主的摊位。夜幕渐渐降临,食物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诱惑着每个过路人放慢脚步。
在一个叫“苏米乃小吃”的清真美食摊位前,加入各种香料的锅里正煮着牛头,“这是我们自家人吃的,不卖。香料主要有生姜、草果、大葱、花椒等。”回族女子苏迪拿着一双长筷子,不时翻动锅里的食物,一边向问话的人解释着。
苏迪、米娜姐妹俩的夜摊主要卖羊头、肚包肉、饺子、羊肉肠、凉面、炒饭等清真熟食。米娜说,“这些基本上每晚都能卖出去。”苏迪和米娜姐妹俩来自甘肃临夏,在这条街摆摊两年,摊位占地3米,每月要向物业交2800元的管理费。苏迪说,光靠这里的生意无法养活一大家子人,所以她们的家人还在拉萨经营其他小本生意。她说,“我们每月挣钱寄回老家,让老人孩子生活无忧。”
同为姐妹摊的努尔尼萨和阿曼尼萨来自新疆和田,姐姐努尔尼萨和丈夫在冲赛康卖新疆干果已有十来年,生意一直不错。妹妹阿曼尼萨不久前才来到拉萨,她希望能多赚点钱,将来回和田供养孩子。几天前,她刚找到一份茶园服务员的活儿。她说:“拉萨人很和善,见面总会来一句‘亚克西木’(维吾尔语,意为‘你好’),我喜欢这里。”
“同为天涯打工人”:各民族共绘市井画卷
与上午出街和傍晚出摊的小商贩们不同,沿街商户的老板们显得从容许多。
上午高原阳光正好时,他们坐在店门口,品着茶,聊着关于“草”的讯息,悠闲自在地等待大宗生意找上门来。
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总放着一个扁竹筐,那似乎代表了他们的底气。不时会有人拿着塑料袋包裹的东西,在店门口驻足张望。老板们总能“慧眼识珠”,热情地让来人将袋里的虫草倒进竹筐,以大小、成色等为前提,在一条盖住双方谈判之手的毛巾的“掩护”下,开启价格拉锯战。
这时候,街边的“当子加”们就会簇拥过去,一是为看热闹,二是为了解行情,整个过程中,他们从不掩饰那份羡慕之情。
每个做街边生意的人,都期待自己哪天也能在这条街上开上一间商店,等待客户主动找上门来。没有哪个人,不期盼一个属于自己的“风吹不着,雨不会淋”的避风港。只是从站在街边等生意到开上商铺的这段路程,对做小本生意的他们来说遥不可及。生意人马麻二说,在这条街开个小店一年起码要能付得起30万元以上的房租,“本钱不够厚,是开不起店的。所以这条街上多数人都是打工人。”
有句老话说“条条商路连着八廓街”。从这条街买卖出去的虫草,通过一个个街边生意人的手转手卖到商铺,销往成都、广州、深圳等地,再经由香港推向世界。或许,每一个街边生意人都是通往世界商道的某一小点。
当阳光再次照进拉萨清真大寺前街时,那些想靠勤劳的双手养活家人的异乡客,正在摩拳擦掌。千百年来,这条古老的街道始终以包容的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追梦人,不同民族的人在此交往、交流、交融。他们各有艰辛,却怀揣共同的梦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编辑:户静凝)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