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老年人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不少人有着这样的猜测:在高原的蓝天白云下,老人们不是在转经就是在晒太阳,要不就在甜茶馆聊天。但真正深入西藏后会发现,那些只是刻板印象。现在的西藏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拥有无限广阔的人生舞台,他们有的孜孜不倦地钻研自己热爱的学问造福百姓,有的兢兢业业地经营自己的生意名扬四海,有的努力学习新技能培养新爱好充实自己……对于西藏老年人来说,不论事业还是生活,都很精彩。
图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脉泻疗法传承人旦松扎巴(左)在为患者把脉 图片来源:网信索县微信公众号
在西藏,有许多专业人才在各自的行业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即便退休了,他们依然奋斗不息。今年已经70岁的旦松扎巴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旦松扎巴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脉泻疗法传承人,获得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等数不清的荣誉。自幼随父学习藏医药学的他,退休后依然忙碌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为满足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患者的求医需求,他全年无休,平均日门诊量达130余人;为方便农牧区患者就医,他前往牧区巡诊,对五保户、孤寡老人、贫困群众等开展义诊。最令人动容的是,掌握着藏医脉泻疗法这一家族独门绝学的旦松扎巴,毫无保留地带学生。从1997年至今,他培养了各类学生3300多人,其中,从2007年至2021年,培养了10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研究生,为藏医药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平措大叔家庭旅馆”的经营者平措大叔 图片来源:平措大叔的朋友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改善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践行,西藏经济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带动了千千万万西藏老百姓增收致富。其中,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鲁朗镇的“平措大叔家庭旅馆”就是西藏旅游的一张“金名片”。平措大叔今年已经74岁了,自1998年第一次帮游客解决住宿难题开始,他的家庭旅馆已经经营了整整25年。从刚开始的5个床位、年收入2万多元,到现在拥有50多个床位、年收入20多万元,平措大叔带着全家人一起诚信经营,以真诚的服务和超值的定价,在旅行者中赢得了声誉,带动了乡亲们发展家庭旅馆、吃旅游饭的热情。据统计,早在2017年,扎西岗村家庭旅馆数量就达到了50多家,全村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
图为2021年西藏自治区“夕阳红”老年人健身锅庄舞交流展示大会现场 图片来源:西藏体育微信公众号
除了忙事业,西藏老年人对生活情趣和文化享受也越来越重视。比如近年来,广场舞热潮风靡全国,西藏自治区也不例外。随着场地、用电等基础设施问题得到解决,如今,在西藏城乡各地的广场、社区,活跃着许多喜爱锅庄、以舞会友的老人。在欢快的音乐中,各民族居民围起圈圈跳锅庄,载歌载舞、其乐融融,锻炼身体、交流技艺,是西藏独特的靓丽风景。老人们跳锅庄很认真,自发组织了许多锅庄队,彼此间经常“斗舞”交流。在2021年西藏自治区“夕阳红”老年人健身锅庄舞交流展示大会上,就有脱颖而出的22支老年锅庄队参加。
图为西藏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在学习插花 摄影:高玉圆
得益于西藏老龄工作的不断推进,西藏老年教育事业也变得红火起来。2021年,西藏老年大学首次开班时设置了2项课程;到2023年春季学期时,招生规模扩大了,课程种类也增加到了8项,报名情况非常火爆。西藏老年大学的老师认为,去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中提到,要积极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老年大学。西藏的老年教育事业必将迎来长足的发展。
在西藏,年齿渐长并不会成为人们尝试新事物的障碍。在西藏,热爱摩托车的大爷大妈们常常在街头留下发动机的轰鸣;在西藏,来自各地的姑娘小伙络绎不绝拜入两鬓斑白的非遗传承人门下,学习画唐卡、制雕版、做风筝、织氆氇……在西藏,老人们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被定义,十分精彩。(中国西藏网 文/刘莉)
(编辑:王小莉)
中央部门网站
自治区部门网站
地(市)委部门网站
相关新闻网站